为响应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需求,10月23日至24日,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沈阳市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办,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辽宁省城市规划协会协办。
本次会议也是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换届后的第一次学术年会,邀请了高校、科研院所、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建设部门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分享和交流当前我国各地城市更新的典型实践及其存在矛盾与应对思路,来自城乡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治理创新推动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可持续运行这一重大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罗小龙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致辞。他指出,城市更新过程中规划所面对的主体更加多元,需要规划师转变角色,以更细致的调查和精细化的治理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而目前从治理视角讨论城市更新的问题较少,希望本次会议可以加深大家对此方面的关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代表学委会致辞,并阐释了本次会议主题。辽宁省城市规划协会理事长、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立鹏代表承办方致辞。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邹兵带来《深圳存量规划的实践及其对城市更新行动的启示》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深圳存量规划的实施成效,并剖析了目前在设计标准、运行成本、实施机制和空间功能选择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指出深圳存量规划在土地利用模式、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具体实施操作等方面所具备的价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耿慧志带来《城市更新中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特征和公共性评价——以上海为例》的主题报告。耿慧志首先界定了非独立占地公共空间的概念。他指出“非独立占地公共空间”是指由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而形成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这类空间可以增加公共空间面积,完善公共空间体系,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其次,耿慧志对非独立占地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和类型进行总结。然后指出,城市更新中非独立占地公共空间的营建及其公共性评价,以及如何在空间治理体系中更好落实,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辽宁省城乡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邢铭带来《面向实践的城市更新工作框架——结合辽宁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主题报告。邢铭选取红梅文化园、华润·沈阳时代之城、沈阳盛京皇城更新改造三个案例,对辽宁省城市更新工作进行详细介绍与深刻反思。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李志刚带来《武汉老旧小区改造——经验与做法》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武汉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整体情况,点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所存在的问题,并简述了武汉老旧小区更新的历程以及进度成效。然后,他从老旧小区改造的理念、规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总结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型、街道主导—区配合—社区全面参与型两种工作模式。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秦淮区城市更新办常务副主任李建波带来《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南京秦淮的实践探索》主题报告。他从7个方面谈了自己在历史街区城市更新实践中的体会:城市更新需要自下而上的更新规划设计,采取主体协商达成共识的方式优于政府的强制征收;要强调社区的协商和沟通,秦淮区通过设立社区规划师,让其成为连接居民、政府和市场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桥梁;要加强从“被动保护再更新”到“积极更新促保护”的思路转变,通过更新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等。
天津大学规划系常务副系主任、副教授许熙巍带来《城市老旧小区低碳化城市更新的任务与策略思考》主题报告。许熙巍聚焦于天津市老旧小区的低碳化更新,指出目前的更新改造存在缺乏碳排放数据测算支撑、关注点集中在更新后效果而忽略了过程,以及缺乏更新后碳排放的动态监控等问题。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陈浩带来《从历史街区保护到历史社区复兴——理念、制度与实践路径》主题报告。他提出应超越历史街区保护的传统观念,将社区发展内容纳入相应的保护法规中,将“历史社区复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战略议题提出。他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责权利系统配套制度改革来实现历史社区复兴的目标,总体思路是让地方政府不再消极处置历史街区保护,让地方政府复兴历史社区的责任与其行政能力、资金能力相匹配。
学术对话环节邀请了来自规划、公管、社会等多学科的8位专家,针对会议主题“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治理创新”展开交流讨论。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思考,从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到微观具体的更新改造实践,从强调城市更新过程中强化公共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到提出探索多元的更新方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由张京祥做学术总结发言。张京祥充分肯定了本次年会以“面向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治理创新”为主题的意义,对年会中重要的学术观点与共识进行了评析,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期待进一步引发对于城市更新中治理创新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