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把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风险愈加呈现出多发性、叠加性、传导性等复杂特征,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冲突、环境污染等,常常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值得高度警惕。尤其是今年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多地出现汛情,许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和应急安全等方面暴露出很多短板,更加凸显是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近年来,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不断出现。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全方位抗险功能,无论是地震、台风还是暴雨、暴雪等等,韧性城市将具备“百折不挠”的品质,让城市人民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而随着城市里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震、台风等天灾人祸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在国外,伦敦、纽约等大城市都开始了韧性建设计划。

2020年11月3日,国家级《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目前,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积极发展成效。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的积极探索,四川德阳、湖北黄石、浙江义乌、浙江海盐4座城市先后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安徽、江苏南京、四川成都等地也在政策层面开启韧性城市建设新征程。但还存在水平分化、内部不均衡等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免疫力”,显得更为迫切。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必须树立全局意识、整体理念,从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场景着眼,从事前、事中、事后等时间要素着手,进行全周期闭环管理系统建构。做到事前强化预警处置,精准摸清消除既有“风险存量”,有效遏制潜在“风险增量”;事中强化协调联动,做好积极应对;事后重建恢复,做到迅速及时、有序有力,动态互补、有机衔接。

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建设韧性城市事关安全发展,必须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切实把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着力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韧性城市首先看功能布局和空间安排,要从规划上加强顶层设计和引领。完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强化城市韧性的刚性约束。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将生态网络与避灾网络融为一体。建好城市通风廊道。开展气候适应性规划研究。严格管控战略留白空间。

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的载体,要建设好、运营好、维护好。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分布式布局转变,提升水电油气热等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灾害防御工程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要满足公共卫生、应急避难等要求。

(本报综合报道)

2021-11-18 综合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067.html 1 3 把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