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约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登陆上海

□本报记者 吴真平

2021年11月13日至2022年2月15日,“约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本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加拿大建筑中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协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别支持,张永和、葛明、贺玮玲三位策展人倾力打造。

约翰·海杜克(1929-2000),是一位美国建筑师、建筑教育者、建筑史论家、艺术家及诗人。1929年,约翰·海杜克出生在纽约。他先后于库伯联盟学院、辛辛那提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修习建筑,并曾任职于贝聿铭工作室等多家事务所。1954年至1956年,他担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系教授,与柯林·罗、伯纳德·霍伊斯里、罗伯特·斯拉茨基等青年建筑学教授共同组成“德州骑警”,借助先锋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学教育奠定了新的基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界开始反思现代主义,海杜克着手深入研究现代主义及其基本理想。1964年,他回到母校库伯联盟学院出任建筑系主任。1975年至2000年,他出任库伯联盟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海杜克的创作生涯产出了“德州住宅”(1954-1962)、“菱形住宅”(1962-1968)、“墙宅”(1964-1970),以及“假面舞”系列(1979-2000)等极具影响力的项目和系列。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杜克的建筑学“结构体”逐渐在世界各地由被他的理念和精神吸引的建筑师与学生集体搭建而成,包括位于荷兰格罗宁根在他去世后的2001年竣工的“墙宅2号”等。

作为约翰·海杜克的亚洲首次个展,本次展览以丰富而详实地呈现其绘画、装置、手稿、影像、文献资料,以及由东南大学师生为此次展览特别重建的大尺度“结构体”。

展览标题援引自海杜克最广为人知的“假面舞”系列作品(1979-2000)。20世纪70年代后期,海杜克着手创作一系列冠以“假面舞”之名的“结构体”,它们根据不同的特定城市谱写,不具有任何常规的建筑形态与功能,通常由基本几何形体及其变形构成,时而伴随一些生物形态的元素。形形色色的结构体皆为赋予了不同的人格与表情,宛如戴着假面参加舞会的演员,移动至不同的城市,上演着不同的叙事。假面舞饱含的“游牧性”是一种反纪念性的社会介入,正如海杜克所言“我们就身处于一个游牧的时代。”

漂泊至上海的这场“假面舞会”由巨型装置《书市》拉开序幕,它根据海杜克的“结构体”在地复建,观者可自由穿梭这场集市后正式迈入舞会。舞会中的“蓝厅”中呈现了《拒绝参与者之家》,展现了海杜克借用寓言形式折射建筑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位于其后的“黑厅”邀请了《教堂》《墓地》《法院》《监狱》这四位《兰开斯特/汉诺威假面舞会》中的角色,并辅以海杜克晚年创作的《柏林之夜》系列绘画,层层渲染出海杜克关于时间与社会的哲思。展厅中还展示了其用于教学示范与九宫格训练的“德州住宅”(1954-1962),以及深受蒙德里安与立体主义影响将其轴测与平面转换45°后所发展而成的“菱形住宅”(1962-1968)。随后,海杜克在菱形的顶点与对角线投影面之间不断穿梭、推拉与压缩,得到了让时间坍塌其中的空间——墙宅(1964-1970)。展览最后的一个“白厅”仿若一间明亮的手术室,冷峻有力地剖析海杜克这些如同“外科手术”的实验与思考。

海杜克笃信“艺术,无论是绘画、文学还是建筑都是思想留下的外壳。”建筑之外,海杜克亦热衷于透过绘画与诗歌践行其关于形式、表现以及社会契约的思考,他出版了20余本著作与诗集。目前,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建筑中心(CCA)保存了“约翰·海杜克档案”,包括了这位建筑师的手稿、草图、绘画、影像以及其他记录其生活与创作的文献资料。

此次展览不仅收录海杜克在建筑之外的绘画与诗歌作品,还特别放映海杜克为数甚少的访谈之一,他与其长期好友、诗人大卫·夏皮罗的访谈《世界的建造者:约翰·海杜克》。观者将从海杜克的自述之中窥见他对于自身发展、建筑前辈以及时代症候的独特见解。

2021-11-22 吴真平 □本报记者 吴真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143.html 1 3 “约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登陆上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