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近日正式印发。《意见》提出,城市副中心要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据悉,城市副中心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项目共计27个、建筑面积合计476万平方米。目前,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融入重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绿”起来。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形似“粮仓”的剧院、状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被称为三大建筑,预计今年年内全部实现外立面施工。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建筑引入地热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40%,减少了建筑碳排放。
三大建筑每年减少万吨碳排放
三大建筑是城市绿心文化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项目的典范。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在设计上打破以往建筑封闭管理的惯性思维,让建筑实现开放共享,从而减少用能时间和空间,达到节能目标。
正在建设的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中间有一大片下凹空间,这就是三大建筑的共享配套空间。这片30万平方米的共享空间与三大建筑相连通,包括约4.9万平方米的轨道交通预留工程,集购物消费、餐饮服务、文创交流、亲子娱乐、共享停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三大建筑及共享空间还配置了“地源热泵+燃气锅炉+水蓄能+冷水机组”的复合式能源系统,预计可再生能源供应占冬季供热总量的80%,占夏季供冷总量的70%。据测算,三大建筑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
位于三大建筑“C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造型别致,超高玻璃幕墙组成的外立面以及144片形如银杏叶片的屋顶,营造出置身“森林书苑”之感。据介绍,银杏叶片屋顶采用了金属屋面加采光顶的设计构造,自然光可以直接照射到图书馆大厅,极大地降低建筑物日间照明所需用电量,采光顶上的玻璃还能根据光线强弱调整透光率,不仅让读者收获柔和光线,还能降低建筑物的空调能耗。图书馆项目银杏叶片屋顶还设有光伏玻璃及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在23万千瓦时左右。据测算,相比同类面积的公共建筑,图书馆项目全年可降低能耗约8%,投入运行后的实际碳排放约每年每平方米78.5千克,减碳比例约33%。
制定72项绿色施工指导意见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建管局、城市副中心工程办已经制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指导意见》,提出了贯穿于工程项目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移交、保修全过程的72项绿色施工措施,进一步推动副中心绿色低碳高质量规划建设。
《指导意见》提出,城市副中心要严格执行高级别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实施装配式建造方式,降低施工现场垃圾排放量,减少施工现场用工量,提高质量和建造效率;优先采购全寿命期中环境影响小、环境绩效优的绿色建材,鼓励采用预制构件、整体卫浴等标准化部品部件,实现建造过程绿色化;实施碳排放策划,在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碳排放控制,合理确定碳排放水平,制定合理碳排放控制目标,助力副中心率先实现碳中和;优先选用先进、适用、经济的绿色建造技术,打造绿色施工科技示范项目、绿色施工样板工地,为推进绿色建造提供实践依据。此外,对于资源节约等内容,《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严格的量化指标,如使用现场500公里以内的建筑材料采购量占比不低于70%。
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推动重大项目创建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扬尘治理“绿牌”工地、达标免检工程和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评定、绿色施工科技示范项目评定,让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多的建筑“绿”起来。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