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该项目团队找当地老乡雇了20头骡马,每匹骡马一次可驮运150公斤货物,每天上山下山两趟,将建筑材料、食物和水驮上山。在山石遍地的施工现场,这群赶马的人和马儿,成为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垂直运输的问题,项目团队在集散广场布设了三台塔吊。每台塔吊高50米、臂展75米,可以覆盖半径70米、海拔高差近百米的施工区域。它不仅刷新了北京塔吊海拔高度的纪录,也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唯一架设塔吊的区域,大幅提升了高山施工材料运输效率。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共有9条索道,项目团队成立了北京城建历史上第一支高山索道施工突击队,沿着索道沿线建设9条临时货索,组成空中运输“生命线”,在前期材料运输上提供了巨大动能。
“我们还曾经利用直升机运输过一段物资,给山顶平台运送过一台发电机,给中间平台运送过机械……”张洁说,他们尝试了所能想到的所有运输方式,在高山上来了一次运输工具时空大交汇。
从人背、驮运到修建圆木栈道,从塔吊、车辆运输到货索运输、直升机运输,想法设法多措并举解决平面和垂直运输的问题。
超越极限雕刻“明珠”
除了交通运输问题,该项目团队还要克服山体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滑雪赛道落差大等多只“拦路虎”。
地形起伏大,测绘作业难。项目团队就巧用科技,通过BIM技术和无人机3D测绘扫描技术的辅助,在电脑里模拟出一整座小海坨山,然后利用航测无人机对地形地貌进行精准测量校队,比传统的方格网测绘提高了数十倍工效。比如,专门为索道建设开发的无人机放绳技术,一根直径9毫米的工作绳可以在无人机的牵引下,穿越崇山峻岭,从一个龙门架的索环飞到终点处的另一索环。相比传统的人工放绳,不仅把放绳时间由传统的一至两天缩短为2个小时,更有效规避了传统人工登山放绳带来的安全隐患大。
山路坡度大,材料运输难。沿山修筑的“之”字路坡度大、转角小,普通的运输车辆无法行驶,机械设备在这里都“趴窝”了。项目部特别引入了运输车里的“特种兵”——六驱运输车,可以快速将大量施工物资运输至1900米处。一根造雪管线长4.5米,重2.5吨,要想运输到位,中途要更换五六种交通工具。先用卡车运送到集散广场,再换六驱运输车运送到中间平台,然后再依次换上履带拖拉机、卷扬机、拖拉机,最后才达到造雪泵房处。此外,还专门开发出一种遥控驾驶的履带运输车,避免人员驾驶,全力确保施工安全。
最高海拔高,山顶建房难。平地起高楼引人感叹,海坨之巅建房令人惊叹。山顶的出发平台,犹如一只凌空欲飞的大风筝,被称为“海坨飞鸢”,轻盈飘逸。而吹动这只“风筝”的风力一年四季都在八级左右,遇到恶劣天气,最大风力达到十二级,大风裹着石屑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冬天山顶的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住在帐篷里,盖着两床被子还会感到瑟瑟发抖。10.4米高的空间,建设者每天都是“用生命在工作”,身子一直都悬挂在半空中。
自2018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该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目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于2019年11月15日实现造雪,2020年1月16日至20日完成“十四冬”高山滑雪滑降比赛;2021年2月21日至26日圆满完成相约北京测试活动,顺利通过层层“模拟考”。
如今,小海坨山日新月异,雪道蜿蜒,巨龙盘山,高楼矗立,“雪飞燕”振翅欲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