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聚冰铸“奇馆” 首竣迎“五环”

——中建二局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项目施工纪实

(上接第1版)

“材料已备好,剩下的就是不停‘做实验’了。”项目部找来多种不同的灰色铝板,根据外幕墙不同区域的凹凸、尖嘴造型,择取其中几个重要立面,不断地模拟着光照角度。然而只考虑光照条件并不够,由于每种玻璃的斜率、曲率不尽相同,甚至同种颜色的玻璃,反光效果都迥然不同,项目部又找来了四种不同颜色的玻璃反复对比筛选,直到找出最合适的类别。

远远望去,“冰坛”在阳光下泛着亮白的珠光,犹如层层雪花覆盖其上,“冰痕”的精致雕润可谓巧夺天工。

异形梁柱,托起钢构屋顶

钢结构总量1900吨,其中屋顶部分的钢材用量就重达200吨,相当于5架空客A320飞机的重量——要攀登“冰坛”之顶,显然没那么容易。

采用节地设计模式,是当下大部分场馆建造团队的首选。但“冰坛”整体建筑下窄上宽,已经算是异形构架,将经验方法简单套用必然捉襟见肘。

“与其循规蹈矩,不如试试以‘异’解‘异’!”项目团队走出了一步险棋:用结构特异的“Y”字形梁柱去弥合本就特殊的结构。所谓的“Y”形梁柱,指的是原本竖直的钢柱出地面后被分成两叉,一根继续向上延伸,另外一根则呈15度角斜向上延伸,最终在距离原竖直部分2.9米的位置变为平行向上。

技术部长张江伟已经做了12年的钢结构施工,却也不得不面对这个前所未遇的难题:“穿的钢筋实在太密了,有的一根柱子一个方向就要穿20多根钢筋,已经达到钢柱腹板穿孔率的极限要求。”如此密集且纵横交错的排布,误差范围已到毫米级别,只能依靠技术人员一根一根计算后手工绘图,“一个柱头就要画上5天,那感觉就跟普通人用好几天才能搭出乐高玩具一样。”

15根非异形钢柱的穿筋,同样不简单。每根钢柱上设有两个40毫米圆孔,将直径32毫米的钢筋横穿过去,上下前后误差要控制在4毫米内,难度堪比“百米飞针”。项目部通过三维坐标定位控制柱子的安装位置,从左右两侧依次传递钢筋,完成了梁筋贯穿,没有出现丝毫误差。

用定制的全钢大模板解决异形柱混凝土的浇筑难题,这是项目团队的又一妙招。高度超过12米的异形柱,用倒链与施工完成的直柱进行固定,实现了无顶撑的“Y”形柱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从安装到浇筑,一气呵成。

层层交叠,淬炼奥运标准

“别看就是一个简单的冰面,冰下的玄机才叫多呢。”房世鹏笑道。为了精准控制这几块奥运标准的冰场温度,冰面下方共有防结露层、砂层、保温层、隔离层、保护层、防水层及冰板混凝土结构层等13层结构。

和普通混凝土不同,“冰坛”使用的混凝土不但要作为冰面的支撑,还得实现保护冷冻管线的功能。小小一块混凝土,需要经受住200次的反复冻融。

在混凝土下方,是密密麻麻用黑色保温棉包裹的犹如空调管线的冷冻管线。“这是冰媒管线,主要负责冰面温度控制,别看就是普通走线,但要保证47120米管线、6840个焊点全部合格,对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项目机电负责人刘亚飞说。冷媒管线焊接采用热熔技术,热熔时间长了,会造成管线变形,整根管线报废,如果焊接时间短,又会存在焊接不完全,出现泄漏。

为此,机电团队施工前反复模拟,总结出了“2分钟焊点”的焊接时间操作准则。同时,在施工前必须用酒精将管线接头部位擦拭干净,不能存留一点油渍,最后再进行探伤和氮气打压检测,保证管线无一泄漏。

从构想到现实,立当下展未来。冬奥会后,“冰坛”不仅是一座孕育最高竞技水平的“冰雪圣坛”,还将成为一座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全民乐园”。“奥林匹克”的至高标准,绝不止于一场赛事,更面向着全民冬季运动的广阔明天。

2021-12-13 ——中建二局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项目施工纪实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379.html 1 3 聚冰铸“奇馆” 首竣迎“五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