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高青 见习记者 江泽昌
编者按: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城市化进入新阶段,让工程行业在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上面临双重挑战;碳达峰、碳中和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成为不二选择,技术升级日益紧迫;加杠杆后的去杠杆,使投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困难演变为工程企业乃至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凸显……对于当前的建筑行业来说,或许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我们的行业、我们的企业究竟该何去何从?近日在上海召开、由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预见2022——大变局,煎熬与前行”暨工程行业年度高峰论坛上,行业大咖们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本报撷取部分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行业现状不容乐观
鲁贵卿(平安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当前的建筑行业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政策“灰犀牛”。四限令、三道红线、二手房指导价、集中供地、房地联动价政策频发,今年7、8月开始政策更是从金融端和主管行业供需端同步下重手,甚至有“一刀切”嫌疑。二是市场“大白鲨”。传统的“金九银十”不复存在,百强房企销售额11月同比下降42.3%,二手房市场全年成交量持续下滑;开发商、购房者纷纷“躺平”。三是企业“黑天鹅”。房企频频暴雷、公司纷纷裁员、管理层比肩“躺平”、地产商放弃拿地……海航破产、恒大危机更是标志着一个高杠杆、高周转、高利润的“速度时代”已真正终结。
个人以为,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风险或暴雷,未来一年可能会有一般房企倒下,行业或将面临系统性风险。中国式的“雷曼时刻”和“黎明时分”或许来临。
国家调控和发展的决心和方向是明确且持久的。未来,建筑地产行业将由高周期、高杠杆、高利润的“三高”模式转向住房不炒、共同富裕、管控资本有序扩长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李福和(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筑行业究竟处于怎样的大变局?从固定资产投资逻辑的角度来看,是不容乐观的。一是政策对细分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来得快、去得也快);二是行业的形势是严峻的,市场端在发生很复杂的变化,扑朔迷离;三是履约端资金问题较大,政府项目、房地产项目尤其突出,企业负现金流到底能走多远令人堪忧;四是资源端的成本不断上升,信用底线不断降低。整个建筑市场,民企的信心指数不断降低,央企短期似乎还不错,但长期也存在杠杆到头的可能性。
可能我们对当前的建筑市场的看法有些“灰色”,但攀成德作为长期专注于建筑行业的咨询公司,不管我们对建筑行业的观点是“红色”“绿色”,还是“灰色”,我们始终对这个行业爱得深沉,对行业的未来抱有信心。
未来会往哪里发展
孙伟(中建五局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建筑业的未来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内涵上来说,意味着企业发展的需要条件、要素条件、潜在增长速度和方式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不再简单唯“大”而论,不再简单唯“快”而论,而是要更加优化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品质,追求质量更优、效益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额的科学增长。从路径上来说,意味着企业外源融资、杠杆撬动的发展之路,以及投机取巧式的短期行为不能长久持续了,而是要“结硬寨,打呆仗”,做强做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系统能力。从结果上来说,意味着增长动力、方式的一系列变革:减小依赖财务杠杆,转为能力杠杆;减小依赖资源驱动,转为管理驱动;减小依赖粗放增长,转为效率增长;减小依赖规模发展,转为品质发展;减小依赖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等。
裴岷山(中交集团副总经理):对于建筑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回答好这个“时代命题”,建造“绿色低碳”未来蓝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双碳”工作体系;二是加快“双碳”技术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品牌;三是推进“双碳”业务布局,开拓绿色产业新领域;四是实行碳资产管理;五是注重绿色金融服务。
陈祖新(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当前我国的宏观政策基调是去金融化、去泡沫化、去投机化、去炒房化。未来的政策走向,短期以抑制需求端政策为主,中长期增加供应端来调结构。
近十年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一直在3.5%上下徘徊。2020年,建筑业产品利润率为3.15%,比2019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下滑。再加上“房企端三道红线”及“银行端放贷规模两条红线”,开放商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建筑企业的利润也进一步下降,甚至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因此,谁能更好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控制成本,谁将会在这一轮的竞争中胜出。
李福和:我们要思考,未来工程企业到底要什么?要到哪里去?个人以为,将有五个方向:一是从“做大做强做优”向“做强做优做大”转变;二是寻找客户需要的变化和寻找用户价值;三是寻找城市更新和城市链接的价值;四是寻找科技释放的价值;五是寻找属于自己的“STP”,服务自己该服务的客户(不求大),赚自己应该赚的钱(不浮躁),对得起自己该对得起的员工(不瞎画饼)。
如果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小心前行。
“高质量”之路怎么走
鲁贵卿:海航、恒大事件标志着高负债、高周期、高利润的“野蛮生长”的旧时代已经过去,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要回归常识,认清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裴岷山:作为央企,中交将切实担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大责任,切实担负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任务,切实担负起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具体来说,坚定“核心战略”,打造“三型”(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实现“四大体系飞跃”:一是创新发展体系飞跃,打造“中交智造”“中交创造”;二是产业发展体系的飞跃,打造一大批硬核产业,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三是绿色发展体系的飞跃,注重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全球化发展体系的飞跃,海外经营的跨国指数超50%。
朱广侠(中国中冶副总裁):用世界一流标准把主责主业发展好,是企业的首要责任。无论是大型国企还是民企,都要有敏锐的感受和判断,紧跟国家区域战略,抢滩布局、占领先机。
作为中冶来说,将有这样一些规划:一是优化业务结构,不断完善“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四梁”指工程承包板块、装备制造板块、房地产开发板块、资源开发板块;“八柱”指冶金工程、高端房建、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矿山建设与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与中冶钢构、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特色主题工程。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借助投融建模式,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进入高速公路、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领域,积累大量项目业绩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提供高端产品赢得客户。将技术支撑作为战略支撑,加强行业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核心技术的攻关。
孙伟:与时代同行,惶者永存。我们中建五局将遵循惶者之道:
惶者不惧,坚定信心拥抱变化。坚定信心,赢得挑战,快速反应,敏捷行动,解决机构臃肿的“肥胖症”、效率低下的“迟钝症”、丧失激情的“懒散症”,以及各自为战的“失调证”。
惶者不惑,找准定位久久为功。找准定位果断取舍,企业再大,资源和能力也是有限的,要分清主次、明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唯规模,注重品质。规模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之一,不能盲目。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健康发展,关键是看发展质量。不忘出行,久久为功。保持战略定力,最好的资源应该留给真正的目标客户,努力为目标客户持续创造价值。
惶者不屈,苦练内功实现自我进化。
陈南军(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基业长青的企业有这样一些特点:“造钟”,不是“报时”;置于利润之上的追求;始终保持核心,刺激进步;具有胆大包天的目标;拥有教派般的文化;敢于优胜劣汰的进化……追求卓越的企业也有这样一些特质:注重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和创业精神、以人为本、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
要做优秀的企业,管理尤其重要。管理需要顺势而为:关注自身的价值创造、关注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核心需求、关注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匹配、关注组织的运营效率、关注员工体验和场景等,科学高效的管理可以让企业跟上时代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