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材与装饰

展望未来,才能服务于未来

——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创始人、知名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师吴曼伦访谈录

□李兴龙

题记:有一支活跃在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建筑装饰产业的团队,他们用绿色设计带动产业,走出了一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日前,本报“建材与装饰”专刊责任编辑就“展望未来,才能服务于未来”话题,与该团队负责人吴曼伦进行了访谈。

夯实“新发展理念”基石打造产业平台

吴曼伦,有着25年绿色建筑设计工程行业经验、毕业于新加坡国际拉萨尔设计学院的设计师,笔者与他交流,可以自然由浅入深地思辨出许多“人与建筑”的美学哲理,比如创新与协调、与绿色发展的关系;与产业融合、与共享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要搭建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

吴曼伦对此认为,“我国建筑装饰产业进入了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我们这个产业涉及的门类多元,产业链又很长。只有用新发展理念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打造全产链共享机制,才是为企业长远着想,才能服务于未来。”这就是吴曼伦2015年2月创建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的初衷。

吴曼伦介绍,该平台的宗旨是“整合建筑产业链上中下高端资源,包括绿色系统的设计、材料、建设、生产、管理等,共同解决设计师、供应商、施工方、建设方在高端人才、专家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出现的瓶颈问题,让所有融入的企业从中赋能、补上短板、合作共赢。”吴曼伦认为,“雇佣的时代已经结束,合作的时代已经到来,项目合作就是当今这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凸显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城市软实力。

吴曼伦精心营造的平台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先后为绿色设计、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领域举办线下创新学术报告、国际论坛公益活动超过200场,其中包括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在内的大型建筑装饰产业交流,在他团队的努力下,基本实现了中外设计人才的集聚效应、产业融合的发展效应和绿色生态的提振效应,成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作为一名国际绿色建筑设计的使者,吴曼伦总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广阔视野去前瞻未来,把行业、企业间的优势融合了起来,协调发展了起来,并能开放共享了出来。

品质人居一定是基于绿色生态的

在建筑设计界里,能够取得国际LEED绿色建筑工程师、国际WELL健康认证专家证书的建筑设计师是少有的,吴曼伦却拥有了这两张国际通行的“派司”。以他理念来看,未来建筑设计师必须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本的建筑设计信仰是设计师的最终使命。

——未来品质人居的绿色标准体现哪些要素?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健康的、安全的人居设计挑战着设计师的能级,设计的人文关怀成为了一种新常态。

吴曼伦对WEII和LEED两个国际建筑标准作了简要的说明,认为,未来健康的人居环境一定是基于绿色设计的。WELL包括空气、水、营养、光、运动、热舒适度、声环境、材料、精神、社区。该标准基于医学研究,探索建筑与其居住者的健康和福祉之间的关系,全方位解决居住健康问题; LEED基于领先的能源与环境设计,有效地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建筑价值,同时降低运营成本。以人为本的设计不再浮于理论,而在趋于实践。

——双碳战略引领推动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全国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总量,占到了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超半数。因此,有效降低建筑领域产业链的碳排放,是助力实现碳中和极为重要的一环。

对此,吴曼伦对该平台提出了新举措,比如,开展以“绿动·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从理念到实践,全面展示行业践行双碳目标的决心和成果。吴曼伦说,“践行双碳目标已成为我们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向,这是建筑装饰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绿动·中国”:唱响双碳设计主旋律

贯彻执行双碳目标,对设计师是一个硬约束,就设计师本身来讲,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自约束。“绿色设计就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第一设计范式的基本要求,在满足功能、实用、美观的情况下,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力求节能减排、再生利用,体现人文关怀,健康安全。”吴曼伦说。

据悉,在吴曼伦的主持下,以“绿动·中国GREEN CHINA”为主题的产业活动应时而生,紧紧围绕双碳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广泛凝聚中外“绿建人”,共同致力于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等碳中和供应链资源;以“展望未来”为切入点,举办设计大赛、高峰论坛、成果展览和观摩交流,共探新时代“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空间”的顶层设计,在“十四五”开局、展望中,着力为推进我国建筑装饰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赋能。

吴曼伦表示,“绿动·中国”将设立未来设计奖,建立起再生能源发展人才库、打造以需求为准则的绿建人才培养基地。他感慨地说,“我们也许错过股票时代、房地产时代、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AI智能时代……但我们决不能错过碳中和时代。”

从“海螺”到全维度设计心法的提炼

走进吴曼伦创作走廊,清晰看到墙上连贯性的设计彩图——海螺酒店设计方案,密密麻麻的中英文字、符号、标签,折射出作者“无为而无不为”的创意智慧。

“全维度设计心法的提炼源于‘海螺酒店’的设计,‘海螺’是全维度的结构,是吻合宇宙法则的设计,是满足全维度设计的建筑模型,是与宇宙同频的建筑,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吴曼伦说。

“海螺—海螺酒店—全维度设计心法”的提炼过程,源于设计师“师法自然”理念长期浸润于创意思维的结果。

——“海螺”的启示揭开了生态建筑神秘面纱。

每年迁徙而至我国江苏东台海域的候鸟会留在“海螺酒店”建筑身上筑巢,自然给这幢建筑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吴曼伦把“海螺文化”融进了“生态建筑”,其创作方案,在众多中外设计师中突显而出。

全维度设计心法是追求万物平衡之美、平和之美、大美!刚柔并济、主客体融合。该设计涵盖多层寓意:海水,意蕴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彰显的是水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海螺,象征着内柔外刚、慈爱悲悯、生生不息;海鸟,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迎来的海鸟纷纷落在“海螺”身上筑巢。

该酒店建筑设计同样体现着多元科技创新——建成后的生态酒店,里面是不需要空调设备的;喝的淡水全部来自海水过滤转化;由风能和光伏组成的发电系统全天候提供酒店运营;具有抗台风、抗海水腐蚀的功能。一幢巨型“海螺”原型的酒店建筑,就这样生动地演绎诞生,一切“取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

——全维度设计心法充满着“无为”能量。

作为一名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师,吴曼伦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汲取了智慧,特别是从“道”“易经”中悟出自成一体的设计哲理。他说:“我在创造‘海螺酒店’时总结出了一系列设计心法,叫全维度设计心法,这是无形的设计、绿色的设计、五觉的设计、五行的设计和营销的设计,是设计的创新标杆,是设计全维度发展的变革和创新!”

何谓“心法”?吴曼伦解析说:心法即灵感的心流,心流到哪里,设计就到哪里,灵魂便在哪里出现,灵魂即灵感!深入修炼‘全维度设计心法’,设计师需要了解建筑、规划、室内、灯光、景观、软装以及产品等领域,设计无边界无境界,要读四书五经,了解人文历史、哲学、自然科学……

吴曼伦强调,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师要以宇宙观衡量现实,躬身入局,让身心浸泡在场域中,获取自然能量,大脑与宇宙同频,与万物链接,感知万物,专注设计,灵感自然流溢出来。吴曼伦坚信,新时代的“全维度设计心法”,不只是服务于人,而是关乎宇宙万物。万物皆有生命,有形和无形;吾心便是世界,世界便是吾心,心之设计,绿色之心,纯洁之心, 躬身入局,全心设计,创新设计。

结语:近年来,很多同期从业者纷纷从建筑设计的角色中抽离,过渡到企业经营和管理。吴曼伦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于每天都要提供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聚合平台的力量,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专业团队,做时间的朋友,通过长远的发展蓝图,长久的经营,做长期的事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展望未来,才能服务于未来。

2021-12-13 李兴龙 ——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创始人、知名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师吴曼伦访谈录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404.html 1 3 展望未来,才能服务于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