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建筑人物

科技创新路上的“奔跑者”

——记重庆市劳动模范、巨能集团科技与信息中心主任宋书一

在重庆高速巨能集团,只要认识宋书一的,都喜欢用敬佩的语气称他宋博士。2021年10月9日,在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大家口中的宋博士荣获了“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

宋书一毕业于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进入重庆高速巨能集团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现任科技与信息中心主任,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渝北区临空英才。

匠心独具,成功解决世界性难题

宋书一从小好奇心非常强,上学时对机械有浓厚兴趣,还喜欢搞点小发明。

进入巨能集团工作后,宋书一负责集团整体科技创新工作,并带领各子(分)公司潜心学习新技能,钻研新技术。

2012年,巨能中环公司承接了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工程渝中连接隧道工程,隧道是连接嘉陵江千厮门大桥和长江东水门大桥的枢纽工程,施工沿线穿越文物古建筑罗汉寺等18栋建筑物,隧道上有轨道交通1号线,下有6号线,施工条件极其复杂,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爆破施工是世界罕见的技术难题。

如何在繁华都市的楼多、人多、车多情况下实施安全爆破?刚到巨能工作不久的宋书一一筹莫展,压力倍增。

宋书一回忆说:“控制爆破标准非常严,振速控制在1.0厘米/秒,重点地段甚至严到0.5厘米/秒,也就是振速小到在道路等嘈杂的环境下感受不到有爆破。”于是,宋书一亲自到项目部蹲点,与中环公司技术人员及北京科技大学龚敏教授团队一起攻克这个难关。

当监测爆破振速数据和高速数字摄像+爆破振动联合采集试验时,正遇夏天,宋书一白天顶着“火伞”与龚敏教授在工地上做测试,晚上又到隧道进行试验,一待就是5~6个小时。宋书一回忆称,外面太阳晒在脸上像抹了“辣椒面”一样,安全帽像个“蒸笼”,热气一股一股向外冒;晚上一进隧道就像进了“汗蒸房”,衣服很快就湿透了。

为了尽快攻克爆破技术难题和完成市科技局立项项目,宋书一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他连续3晚加班至深夜凌晨1点过,当上下眼皮“打架”时就洗个冷水脸,肚子“闹空城计”时就泡一碗方便面。

回忆关键节点爆破的经历,宋书一还心有余悸。他说:“爆破前一直忐忑不安,如果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爆破后的隧道掏槽效果非常好,地面几乎感觉不到振动和噪音。”

总之,渝中连接隧道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每施工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在宋书一及北京科技大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从课题立项到现场实施,历时近7年,成功攻克了不计其数的难关。尤其是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难题,并得到院士专家组高度评价,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0年10月,该技术获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9月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重庆、深圳以及北京冬奥会八达岭长城站等10多个项目推广运用。

与此同时,宋书一跟中环技术研发团队一起形成的“超大断面及超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也达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深圳至香港东部国境高速世界最大断面、最大跨度莲塘隧道的施工难题,助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2021年4月,他又协同巨能科技创新团队和重庆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申报的“矿区滑坡灾害诱发机制及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巨能集团作为完成单位排名第一,实现巨能集团在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域最高奖项零突破。同时煤矿、公路等领域10余项成果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巨能科技在荆棘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丹心赤诚,边打点滴边干工作

“你看输液管里都好多血了,快把手放下来……”2015年4月29日,在北部新区仁和医院里,巡房的护士对宋书一着急地说道。

原来,宋书一因肺部不适住进了北部新区仁和医院,为了第二天能按时报送“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材料,他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打电话协调各高校教授聘为巨能技术中心专家,同时远程指导同事宋超如何完善申报资料,由于打电话太过投入忘了手还打着点滴,引来护士批评。

由于时间紧迫,输完液他就给医生请假回单位加班,由于病情没好转,医生不同意离开,于是他请求医生给办了临时出院,回到单位立马加班编写材料,并按时完成上报了材料。

第二天一早,他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医院做检查,发现右肺90%被压缩,诊断为气胸。

“你还到处跑,情况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必须尽快做手术。”主治医生对着宋书一顿“训骂”。宋书一听后有些后怕,赶紧联系重医附属第一医院,并迅速赶往该院办理了入院手续。

下午15点30分,他被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第二天,身体虚弱的他仍想到后续评审答辩,他一边构思,一边电话指导宋超如何准备,出院后又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答辩会上,他思路清淅,表现出色,在100多家参评企业中获得第四名,成功创建了巨能集团首个“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率先填补了巨能集团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又一空白。

尽心为企,看家本领毫不保守

宋书一读书时是学霸,工作后仍没放弃学习,在科技创新职业生涯中,他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摸索新方法,总结好经验,在他的口袋里,常放着一个小本子,他走到哪里就记到哪里。

这些年来,宋书一掌握了不少新技能和“绝技”,尤其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这些宝贵经验和“看家本领”宋书一从不保守。2018年1月,宋书一开设了专题讲座,给各单位分享经验,传授技能。

川九公司、中环公司、千牛公司、四川公司等在宋书一的指导和帮助下,陆续成功创建了“重庆市和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12月,他又牵头并带领川九公司成功创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随后他指导的千牛公司、中环公司、四川公司也创建成功。

川九公司工程部副部长龚明洪心存感激地说:“以前我们还不晓得有这些申报,也不知如何申报,十分感谢宋主任给我们全程指导和大力协助。”

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企业在招投标、政府采购上享有一定优先权,也为整个集团减税和加计扣除抵税累计创收2200多万元。“书一来巨能后,我们科技创新工作不仅实现了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跨越式发展,还实现了很多个历史性突破。”集团副总经理李永强说起宋书一,满脸都是笑容。

7年来,宋书一先后主持和参与重庆市(区)、企业级科技项目40余项,获国家级工法2项,专利7项,主编和参编行业及地方标准4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6项。同时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专利96件,工法19部,软件著作权5个,国家、行业级标准16部及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等。

当宋书一谈及这些成功和荣誉时,他很谦虚地说:“这些成功和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和我一起奋斗的巨能人。”谈及未来,他耸了耸肩说:“这次市劳模荣誉加身,肩上压力更大,说完话锋一转,并掷地有声地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阻力才有锐力,在创新这条路上,我会一直向前奔跑!”

(彭光淑)

2022-01-03 ——记重庆市劳动模范、巨能集团科技与信息中心主任宋书一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639.html 1 3 科技创新路上的“奔跑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