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以史为鉴 展望未来

——《中国勘察设计发展史》作者访谈录

□本报记者 李武英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组织编著的《中国勘察设计发展史》即将出版发行。该书集中记录了行业发展历程,真实反映了行业辉煌成就,客观总结了行业改革经验,积极探索了行业未来趋势。视野开阔,内容详尽,覆盖勘察设计行业整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是一部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求真务实、内涵丰富的史记,是一部行业发展历程大全,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史籍。

在此行业史记即将出版发行之际,本报记者就发展史的编写以及对于行业热点问题的看法采访了吴奕良、何立山、杨发君三位作者。

问:撰写行业发展史是一件对行业有重大贡献的事.请问你们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件事的?

答:2021年正逢建党100周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老干部写好部史。我们在提供行业史料的过程中,就联想到勘察设计伟绩辉煌,史迹浩瀚,却没有一部较为全面反映其奋斗经历和发展历程的专门文献。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行业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汇集起来,传承下去,让后来人在接续前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创造更大成就。撰写这部发展史得到了住建部有关司局的热情支持,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组织协调下,终于顺利完成了编著任务。

问:三位作者都是行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甚至也是引领者,请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行业经历?

答:我们既是共和国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行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曾长期分别在政府主管部门和设计企业工作,在重大改革、政策制定、组织实施中起到助力和示范作用,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体会。应该说,我们三位在勘察设计行业工作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对行业发展一直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牵挂,对写好这本书有强烈的愿望和一定的基础。但最重要的还是广大勘察设计人员,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在本书中记录了2000多位先进人物和一大批先进企业及行业组织,充分体现了他们才是行业历史的创造者。

问:写史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这本书的写作花了多少时间?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故事?最困难的是什么?

答:写史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我们今年3月决定做这件事,直到7月完成初稿。在广泛征求业内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后,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修改、斟酌、推敲,直到11月初才最终完稿。

在编著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感觉最困难的事就是如何充分反映其思想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逻辑性。在广泛征求编委会和业内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后,这些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首先是思想性,一部好书,源于思想,把党的领导和政府作用作为写书的指导思想,贯穿在全书之中,从而做到了纲举目张;其次是真实性,写这本书之前,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不求全面,但求无误。前面说了,勘察设计伟绩辉煌,史迹浩瀚,想要全部收集齐全几乎不太可能,但一定要确保入选的资料准确无误。除了协会和我们积蓄的史料外,在这里,要衷心感谢住建部有关司局以及业内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老同志,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原始的历史资料;第三是时代性,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重点记录了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四是逻辑性,在大量的原始史料中,选题精准,脉络清晰,对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政策文件都有精确的记录,基本上做到了概括较全的要求,从而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史书。我们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本书的编著,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我们三位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撰写(专著、合著)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创新、发展方面的书籍,先后出版发行了10多本著作,为这次完成《中国勘察设计发展史》打下了基础,积累了史料。在这里,要感谢编委会的成员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共同努力。

问:对于行业发展历史,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1840年以前,我国的勘察设计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国古代建筑上面,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紫禁城、土楼以及各种寺庙、古塔、陵墓等,是东方哲学和文化的载体,成为独有东方特色的一面旗帜。

1840年至1949年,进入近代社会,勘察设计多经磨难,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勘察设计才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巨大,成就斐然。为了系统和全面反映70年来的历史概貌,我们在发展史里面将我国勘察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简述:

百废待兴(1949年-1957年)阶段。我国勘察设计经历了创建队伍、学习模仿、建章立制、提高本领的过程。通过工程实践,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各类勘察设计的能力,设计工作经过了按照国外设计进行翻版的阶段和参照国外设计进行修改的阶段,已经开始进入自行设计的阶段。

激流勇进(1958年-1977年)阶段。勘察设计行业在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经历了动荡曲折、自主发展、激流勇进的过程。为我国建设较为完整的工农业体系、城乡交通路网、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发展(1978年-2011年)阶段。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紧跟党的改革发展战略,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现代企业制度、工程总承包体制、工程咨询服务、岩土工程体制、执业注册制度、建筑师负责制等10项重大改革,全面实现了由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型,由行政隶属管理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体制;基本建立了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的专业化、全过程、国际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开创未来(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新机遇,要坚持服务方式转型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坚持国内外双循环发展、坚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新发展阶段赋予行业发展的新使命。

问:对于当下行业的一些热点有什么样的评价?比如资质降准、企业上市、“国进民退”等。

答:当下社会的热点很多,勘察设计行业也一样。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一一评价。

关于资质降准的问题——勘察设计企业资质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1986年,在当时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经多次修改和削减,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资质问题的本质是政府行政管理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应由行政主管部门在“放管服”改革中去妥善解决。目前,资质降准、设计单位可以申请施工资质、施工单位可以申请设计资质、工程总承包实行“双资质”等,都应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与国际接轨。

关于企业上市问题——上市对企业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企业影响力;二是为企业募集资金;三是优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四是强化企业凝聚力。

对传统勘察设计行业而言,绝大多数已基本改造成了工程公司、工程咨询公司(设计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和岩土工程公司。这些企业一般在行业内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市对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虽有但不会很明显;从资金需求看,这些工程企业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即便承担工程总承包业务,由于风险的原因,垫资干活的情况很少,也有成功获得金融机构支持的案例,基本上没有必要一定通过上市筹措资金;勘察设计单位创建工程企业时,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同行的模式,并在市场化、企业化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适应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上市与否不会对其有明显的影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是关键。如何不断提高企业凝聚力并持续保持企业旺盛的凝聚力,无论企业上市与否,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都十分重要。因此,对这些大型的、由传统勘察设计企业转型而来的工程企业是否一定要选择上市,总体分析是有利有弊,各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确定。不可否认,对于新组建的或民营的工程企业,由于自身没有资金积累且缺乏资金支持、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十分困难、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弱,上市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关于“国进民退”的问题——对勘察设计行业来说,“国退民进”也好,“国进民退”也罢,都不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明显的影响,不应该是行业刻意追求的目标,不与党的国有民营共同发展方针政策相违背。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有勘察设计企业还是民营勘察设计企业,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勘察设计行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竞争行业(国之重器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除外),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必须完全通过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有完全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和服务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经营能力;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及其他不平等的限制条件,建立起平等竞争的营商环境,建立起适应平等竞争的市场体制、机制和责任保险制度以及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问:对于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什么样预判?对企业有怎样的建议?

答:我们对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是:基于疫情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形势,设计行业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必定是难得的机遇,对设计企业的要求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高。只要把握好了这个机遇期,必定会带来一个较长的发展期。

对企业提三点简单的建议,一是要有一个好领导班子。一个精诚团结、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的班子对企业而言是最大的福气和发展的关键,企业领导要经常研究行业、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企业发展机遇;二是要进行体制转型、数字转型、绿色转型和质量转型,要认真研究工程市场特点、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可行的转型规划,全方位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追求创新发展。对勘察设计行业来说,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机制创新、数字化转型创新提到多高的位置都不过分。现代企业要有自主专利、前沿技术和名人、品牌;要创造中国标准,提高中国设计、中国建造的国际影响力;要实现数字设计、数字勘察和软件国产化,向高质量现代化世界强国迈进。

2022-01-03 李武英 ——《中国勘察设计发展史》作者访谈录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649.html 1 3 以史为鉴 展望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