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过去十余年,当年万国云集、游人如织的盛况令人赞叹;然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故事仍在延续。
在当年上海世博会的欧洲馆片区,新建了一座世博文化公园。2021年底,北区已对外开放。这座公园比邻黄浦江,在繁华都市中辟出一方山水。它融汇世博保留场馆、申园、时光印记大道、世博花园、音乐之林、中心湖、在建的上海温室、双子山和世界花艺园等景观,加上正在建设中的国际马术中心、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场馆,世博文化公园是作为传承世博精神与理念,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案例,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项目从2017年9月22日开始建设,将于2023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24年实现全园开放。整体布局围绕世博环区、人文艺术区、自然生态区三大组团展开。在整个园区内,多个主要场馆正在建设,集合多家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组织协调工作量巨大。世博文化公园(雪野路以北)项目由华建集团承担设计总控,下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景观设计和场馆改造工作;华建集团基础设计事业部(上海市水利院)市政交通院承担了桥梁设计;华建集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水利设计工作;华建集团地下空间院(申元岩土)承担了地基、勘察工作;上海华建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承担了造价咨询工作。
据设计方的介绍,公园内虽然有许多景观项目,但是大量基础设施在地下,比如南区双子山、西部的上海大歌剧院有大量的地下空间,而场地之下,有地铁19号线、多条隧道、规划中的机场快线穿越,还有城市污水南干线的限制,尽管困难重重,园区的建设一直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本次开放的公园北区约85公顷,由舞动广场、静谧森林、时光印记大道、世博花园、音乐之林、中心湖、后滩滨江、申园等景观片区和景点组成。
在北区,可以看到原来的法国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4个保留场馆。其中大部分场馆都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外观、材料。如卢森堡馆的表皮是由锈钢板组成,代表了卢森堡“钢铁强国”形象;保留了意大利馆外观绝大部分的透明混凝土板材料;俄罗斯馆外表皮进行了重建,顶部进行了加盖;法国馆用新材料复原了世博会时的形象外观。因为当时大部分场馆都是临时场馆,存在图纸不全的问题。此次的设计方在重修时,向原设计方查阅设计图纸,用3D建模方式将原来二维的图纸翻样,又采用新的工艺和材料复原重建。在场馆四周的大草坪上,百米紫藤长廊,使用了原场地的建筑表皮作为装饰侧板。从旧场馆的再利用到装置艺术,都是对上海世博会的致敬与纪念。
申园是北区的一大亮点。申园的设计方案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当时有来自苏州、杭州、上海的四家设计院参与设计投标,最终采用杭州园林院的设计方案。所以,申园的园林更具有“杭派”的疏朗。申园占地达5公顷,是独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中园,园内有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烟雨蓬莱、秋江落照、荷风鱼乐八景。总体规划形成北山、南湖、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东部,西部则更多山水和植物,视觉上更加开阔。园内水榭楼台,千回百转,胜景几何,畅游其中,自得其乐。登上园中的制高点一览亭,可以眺望南区的双子山。
走出申园,向东可步行至世博花园。花园里以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为主,裁剪成几何形状,颇有几分欧洲巴洛克式小花园的神韵。在海棠花甸,色彩更加斑斓。明明是在市区,却随处可见野花草甸植物,平添许多野趣。
向南步入时光印记大道,长达400米的大道犹如一份历史画卷,讲述了公园所处场地的三段历史,依次展示从钢铁工业时期到世博会时期再到世博文化公园时期,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历史演化进程。大道上有克虏伯的“第一卷钢”“工业之林”、海宝广场、芽、圆梦等五个重要节点,还有世博钟等多个小品点缀。每一处景致都如时间轴上的一个刻度,诉说着场地与世博精神的联系。目前正处冬季,却有不少郁金香盛开,原来是进口自南半球的反季节种球,给整个大道增添几许妖娆。
目前世博文化公园北区,除申园需要提前预约,其他景点都是全天开放。两年后,当南区建设完成后,世博文化公园将是融合城市山水景观又聚集文化交流盛事的城市活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