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消息 2022年首场考察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将目光投向北京冬奥会。1月4日,总书记先后来到国家速滑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实地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情况。这是自2017年以来,总书记第5次实地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都留下了他的“冬奥足迹”。
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是冬奥筹办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15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了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要求。“北京冬奥会所有建设工程都要按照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要求”“要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充分考虑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办奥理念体现在总书记的历次考察活动中,也贯穿冬奥会筹办工作全过程。
从远景蓝图到蓄势待发
自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以来,作为反映盛会筹办进展的一面镜子,场馆建设工作备受世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实地考察,亲自指挥部署场馆建设。
2017年,习近平第一次考察冬奥会筹办,是在他结束对瑞士访问回国后不久。在洛桑,习近平主席向国际奥委会承诺,中国愿同国际奥委会一道,把北京冬季奥运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1月23日,总书记来到张家口,强调北京冬奥会筹办千头万绪,首先要按照科学和先进的理念搞好规划。
一个月后,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冬奥会筹办与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同步进行,他先后考察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总书记为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意义定下基调,并进一步阐释四大办奥理念的深刻内涵。
2019年,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第3次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他来到石景山首钢园区的北京冬奥会组织委员会,通过视频连线延庆赛区场馆建设者,并看望慰问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他指出,举办冬奥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实现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
2021年初,习近平第4次实地考察冬奥会筹办。这次考察中,他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围绕如期办赛目标,全面梳理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六项工作要求中,专门提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这一任务。
在今年的首场考察活动中,习近平强调,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中国元素绽放冬奥舞台
1月4日的考察中,习近平第一站来到国家速滑馆,结合大屏幕听取场馆设计理念、建设过程、运行情况介绍。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冬奥会赛时将承担大道速滑比赛任务。在主席台区,习近平仔细察看场馆内部布置及赛道,询问场馆赛时运行规划和赛事服务保障准备情况。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冰丝带”设计和建设很好贯彻了这样的理念。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总书记强调,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当天,在考察北京冬奥村时,习近平也特别指出,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冬奥村,体现了北京千年古都既古老又现代的独特魅力。
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名片,总书记念兹在兹。
2017年1月首次考察冬奥筹办时,习近平就对比赛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中国元素、当地特点,要“成为城市新名片”。
在去年1月考察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如今,从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到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的冬奥村,再到融入了敦煌壁画中“飞天”元素的首钢滑雪大跳台的造型设计,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浓浓的中国风。
“双奥场馆”展示建造实力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工作从自身特点出发,把近期和远期、现状和新建结合考虑,最大限度利用既有场馆和设施。
2008年8月,“鸟巢”上空的璀璨烟花点亮了千年古都的奥运梦想;2022年2月,作为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舞动神州,成为千年古都的新地标。直线距离仅3.5公里的两座奥运地标场馆,见证双奥之城的“硬核”实力。
除了“冰丝带”,在北京赛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一批夏奥场馆在冬奥筹办的近7年间改造创新、重新上阵,具备了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
“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变身“冰立方”,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未来其南广场地下建设的冰场将全年面向群众开放,为全民冰上运动做好服务;
姚明、詹姆斯都曾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上演过篮球盛宴,而在6小时以内,经过制冰和除湿系统改造,篮球巨星“战斗”的地方就能被转换成一座冰场,承接冰球项目赛事;
如今的“鸟巢”,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数字、低碳、智能的体育场馆……
从夏到冬,奥运精神传承之余,新科技助力“双奥场馆”完成华丽转身,实现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见证过北京夏奥会的绚烂,今年,它们将再一次见证北京冬奥会的无与伦比。
破解奥运遗产传承难题
如何避免赛时精彩辉煌、赛后门庭冷落,这是奥运会留给世人的一道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做好赛后利用、能否存留历久弥新的奥运遗产,是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月4日,在此次冬奥考察的第三站——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习近平总书记说,冬奥村是冬奥会的重要场所和重要遗产。你们统筹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把冬奥村建设成为永久设施,赛后转化为人才公寓,这个做法很好。
据悉,张家口赛区“三场一村”(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奥运村)在冬奥会后,也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成为奥林匹克公园,并将依托奥运影响和云顶滑雪公园冬奥竞赛场地以及周边雪场资源,打造以承办国内外顶级冰雪竞技赛事、大众冰雪旅游度假为特色的世界冰雪体育运动胜地和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
对于赛后利用和奥运遗产问题,北京冬奥会在筹办之初就早有考虑。2016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中南海专题听取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说,要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
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场馆,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球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精彩“转身”。2017年2月,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一些场馆要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
在考察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各项建设和改造工程都要努力成为精品工程,同时要充分考虑后续利用,不要贪大贪多。
既有精彩赛事可回味,又有现实遗产可亲近,这样的北京冬奥会,注定会长留心间。
一个个冬奥地标以“奥运标准”从蓝图变为现实。盛会脚步渐近,“冰丝带”飞扬 ,“雪如意”舞动,只待四海宾朋聚东方,共襄冬奥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