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国新办1月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冬奥筹办中可持续工作的阶段性进展,其中包括打造生态赛区、建设低碳场馆、实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等一批建设领域的可持续成果。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在发布会上表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三大主题之一。筹办6年多来,北京冬奥组委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会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及相关方面联合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确定了“可持续·向未来”的愿景,以及“创造奥运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新典范”的目标。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方面构建了工作框架,共包括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具体措施。
“筹办6年多来,我们努力把绿色办奥理念落实到筹办工作全过程,并将筹办工作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一批可持续成果。”李森将成果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立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冬奥会筹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标准化、体系化的管理。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了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管理体系。利用这一体系,对主要场馆、50多个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打造生态赛区。针对雪上项目主要分布在山区的情况,采取措施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规划设计前进行了植物本底调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等方面确定了保护措施。通过就地、近地、迁地措施保护赛区植物,通过设置动物通道、布设人工鸟巢、规范施工行为等多种措施降低对赛区动物的影响,并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多种途径收集、储存和回收利用雨水和融雪水,高效利用水资源。通过种种措施,守护了赛区的青山绿水,实现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目标。
三是严格实施低碳管理。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场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建设低碳场馆,所有场馆都达到了绿色建筑标准。《报告》介绍,所有新建场馆通过绿色建筑标准三星级认证;所有改造场馆实现绿色改造提升,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体场馆群等获得绿色建筑标准二星级认证;创新编制《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新建雪上场馆全部获得该标准三星级认证。此外,4个冰上场馆使用了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建成超过5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通过一系列措施,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四是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北京冬奥会筹办的6年,也是北京、张家口两地快速发展时期,冬奥筹办对两地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建成通车,路网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交通设施相联相通;两地协同治沙、治水、治气,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础性公共设施加速布局,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首钢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建设“最美冬奥城”,张家口打造“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这三个地区已经成为冬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五是筹办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冬奥会筹办的应有之意。6年多来,借助冬奥会带来的发展机遇,京张两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冰雪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群众带来更多就业,人民生活更便利,发展机会更充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加,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带动全民健身,塑造健康生活方式,无障碍环境改善,包容性社会全面加速,促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针对历届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北京冬奥会也给出“中国方案”。李森介绍,所有新建场馆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向公众开放的问题,将向社会大众体育健身提供服务。例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冰面是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速度滑冰主要利用外圈400米跑道,场芯部分将有两块标准冰场,赛后可同时容纳2000人上冰。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则表示,冬奥村(冬残奥村)已经成为绿色、健康、宜居、智慧化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样板,不仅可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样板。“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通用要求,将来在城市建设中会持续运用。”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