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沪上老洋房的别样风情

□姚 玲

一部电视剧《安家》,让全国人民再一次认识到“魔都”上海的时髦与神奇!这部电视剧简直是“魔都”老洋房的大型宣传片。剧中,展示了一幢1.5亿的老洋房,虽藏于深弄之中,但气度非凡。这座老洋房建造于1912年,位于愚园路上的“柳林别业”。所谓别业,是与旧时的“第宅”相对而言,由此名即可知这座老房子曾有的荣耀气度,上海的洋房豪宅不少,叫别业的屈指可数。这栋三开间独栋花园洋房,分为主楼与副楼两部分,总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除了高规格的洋房建造,5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也是一大特征。内景中,绿色的墙面配上西式的老家具,令人仿佛置身欧洲,气派的客厅、全实木的楼梯,堪称经典。

剧中的另一处向公馆取景地,为通和洋行设计的传世老洋房应公馆。“大隐隐于市”的应公馆就位于人民广场附近。1900年,应子云来到了上海,宁波同乡介绍他去了一家赫赫有名的英商建筑公司通和洋行做工。众所周知,宁波商人在上海许多商业领域几乎是垄断的,这些雄厚的资源和他刻苦努力的品行,让应子云成为了通和洋行的首位在华买办。应公馆的诞生是因为其长子大婚,就是这样一位昔日地产界大亨,要在上海金融中心建造一栋住宅。什么样的建筑不但可以满足居住需求,更匹配和满足身份与面子问题?于是,应公馆应运而生。所以应公馆建筑的诞生就注定成为上海住宅类建筑的地标。五开间假四层、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可谓美轮美奂。这部电视剧对老洋房的展示,一时间,激发起人们对沪上老洋房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且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追寻老洋房的迷人风情。

在上海,建筑根据风格、环境等因素可以分为弄、里、坊、邨、别墅,而所谓洋房,就是别墅的海派叫法,顾名思义,是指解放前,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建筑师汇集上海后所建造的私人豪宅,它们的美学风格随主人的喜好和设计师的不同而变化,一栋一风景,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崛起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来此定居,随之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建造手法。这一时期的海派建筑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古今结合,华洋交融。尤其是租界内兴建的各式花园洋房,建筑质量好,风格多样,设计精巧,布置灵活,建筑密度低,庭园绿化得体,环境优美。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许多老洋房已消逝无踪,空留下档案上的一个名字;也有许多老洋房风华不减,默默地见证着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档案记载着这些老建筑的辉煌历史。繁华的市区内至今保留着各式花园洋房、公寓2000余幢。这些老洋房吸取了欧美各国住宅、别墅、官邸建筑的特征和艺术手法,形成了结合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传统以及西方现代手法多种类型共融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一幢幢承载着历史印痕的老洋房,为今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卷。这些老洋房隐匿在浮华后面,安静地看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它们记载了上海曾经最安逸闲适的生活,见证了上海一个世纪的沉浮。因为沧桑,所以成了承载回忆的载体,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怀旧的空间。

让我们走进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洋房中,去领略老建筑别样的风情与美丽。平江路48号,原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为砖木结构假三层建筑,建于1919年,原为清朝道尹公署旧址,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此处为办公楼,成为当时上海的政治中心,1933年迁走。新中国成立后,由邮电部接管,现为信息产业部第一研究所。该建筑由两幢风格一致的房屋组成,二者通过二层连廊连接。建筑风格总体为西式,同时带有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清水红砖墙面带少量仿石装饰带和简化的古典式窗套。内部空间灵活有致,室内木装修精巧细腻。

复兴中路1331号,属于折衷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建于1924年,原为黑石公寓(复兴公寓),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现公寓底层为徐汇区房地局,二层以上为民宅。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横五段纵三段划分,并使用曲面,具有巴洛克特征。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主入口开敞门廊由简化的科林斯柱支撑,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其上有一个造型别致的露台,非常雅致。

复兴中路1195号,为德国普鲁士风格的学校建筑,建于1908年至1916年,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工学校教学楼,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图书馆。由德国倍高洋行卡尔倍克设计。建筑墙面由清水红砖砌筑,纵向窗间的墙面用白色涂料粉刷,并饰以几何形图案。入口处门廊连二层阳台突出檐口,成独特的弧线形山墙面,局部屋面也有同一式样的老虎窗。

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是一座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现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1999年荷兰女王曾在此召开座谈会。该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为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东平路5号,为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24年,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图书馆。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其南立面半圆形拱券,底层入口处采用了三个半圆拱券,券心略加装饰,二层采用五个连续半圆拱券。建筑红色平瓦,灰色墙面,白色阳台栏杆,四周绿色蔓藤缠绕,于沧桑中透出一种浪漫气息。

安福路284号,英国式花园住宅,建于1937年。菲律宾驻沪领事馆曾在此办公,现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使用。坡屋顶采用折形屋面,带老虎窗。墙面材料为水刷卵石,门窗半圆形券和扁尖券并用,入口门廊的八边形断面仿古典式柱子也颇具特色。

这些老洋房大多建于20世纪初,由外国公司设计,施工多为国内建筑行承担。从花园住宅到新式里弄,还有众多的宗教、医院等公共建筑。因不同的初衷而建造,由不同国家的设计人操刀,这使每一栋老洋房都有自己的气质和风采。在这里我们看到欧陆古典式、英国乡村式、西班牙式、欧美现代式、中西混合式等不同风格的建筑。人们常常用以形容上海的“海派”一词,在这些老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海派”的也不仅是外观,走入一扇扇造型不一的门洞,我们似乎走进了另一个年代:木质雕花的楼梯扶手,略微蒙尘的彩色玻璃,图案复杂的拼花地板……还有红色的机平瓦,外挑的老虎窗,就连一个不起眼的门把手,也因为经年摩挲产生的光泽透漏了它的年纪,无一处不带有岁月沉淀下的优雅。窗户外面是葱茏的梧桐,梧桐外面是喧嚣的街道,仅仅隔开一堵墙,却理所当然地享受了另一种心境。遥想当年定居于此的名人贵胄,应该也曾感受过这份都市中难得的静谧。

20世纪上半叶,许多上流社会人士在市区兴建或租借花园住宅,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民国政要唐绍仪、宋子文、孔祥熙、白崇禧、吴国桢,富商巨贾荣德生、莫觞清(美亚织绸厂老板)等。他们的身影穿梭于洋房花园间,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百年光阴浮掠,朱颜已改,雕栏玉砌犹在,试问孰能读懂岁月的沧桑?

这些老洋房掩映在绿树红花的怀抱之中,它们在都市骄阳中的影子显得那么的安详,那么的端庄。它们既仿佛睿智的老者,藏着一肚子的故事独自品味;又似端庄娴淑的贵妇人,在尽情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美妙的身姿和风采,空气中充斥着高贵和典雅的味道。在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映衬之下,老洋房的轮廓更显出独特的韵味和雅致,一展繁华都市的别样风情。看着这些造型别致且各具风格的老洋房,不只是欣赏建筑,时光也仿佛凝固下来,心境也格外安静下来。让我们在档案的记载中,沉浸在老洋房的静谧之中,一起慢慢追忆那逝去的美好光阴,静静品味老洋房的独特魅力,隽永而绵长。

2022-01-17 □姚 玲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819.html 1 3 沪上老洋房的别样风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