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明 见习记者 江泽昌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22年1月1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同志分别致贺信,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原第一副主席、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原会长厉无畏同志致辞。会上,全国基建优化学术界泰斗、上海市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荣誉会长黄汉江教授当选为特邀副会长。
黄汉江教授于1985年5月,在全国著名基建优化学家王宏经教授的全力扶持下,与两位忘年交——全国著名建筑经济学家同济大学翟立林老教授和全国著名建筑工程学家、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屠达一起创建上海市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自1985年6月就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1990年始就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经三十多年全身心的基建优化研究和工作,而今已过花甲、直奔古稀之年当选新任特邀副会长,黄汉江教授颇为激动、喜悦和感慨。
据黄汉江教授介绍: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是成立于1978年的全国一级学会,是从事基本建设优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智力密集型社团组织,研究领域涵盖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是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特点的国家智库。其宗旨和使命是:团结全体会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政府智囊作用和智库效应,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组织开展基本建设优化学术研究和实践,群策群力,建言献策,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深入进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上海市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宋世琦介绍:黄汉江自1980年大学三年级时就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基建优化》杂志通讯员,1982年工作第一年就在《基建优化》杂志上发表处女作《论商品住宅》,1983年就在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学术年会上如初生牛犊似的纵论《论基建经济与建筑经济关系》,1984年始就在《基建优化》杂志上连载投资学讲座,1985年5月始在全国著名基建优化学家王宏经教授的全力扶持下,与两位忘年交:全国著名建筑经济学家同济大学翟立林老教授和全国著名建筑工程学家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屠达等创建上海市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并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985年下半年始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1989年始创办《基建管理优化》杂志并任总编,1990年始任中国基本建本建优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并任《基建优化》杂志副总编,在全国基建优化学术界已是名符其实的老战士、老学者、老教授了。
据介绍,黄汉江1974年1月毕业于上海市崇明县大公中学并任语文教师;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3月-1982年1月于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基建经济系就学;1982年2月始任上海市财政局副科长,1987年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993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5月始任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投资建设学院院长;2002年10月始仼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出版社社长、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据介绍,黄汉江自1982年始从事基建经济、建筑经济、房地产经济、基建优化研究和教学,在《建筑经济》《投资研究》《金融研究》《基建优化》《优化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等著名报刊上发表几百篇论文,1984年参加中国经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莫干山会议”(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学家理论会议),1986年岀版《基建工程与概预算》,1987年主著出版全国第一本投资学专著《投资学概论》,1988年主编出版全国统编教材《基本建设预算》,1990年领衔全国200多位投资经济和建筑经济理论学者、专家、教授们主编出版《投资大辞典》和《建筑经济大辞典》(至今仍在中国知网上具有很大影响),1998年始总主编沪江商学丛书(58部),2005年始总主编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72部),2008年始总主编立信投资建设丛书(25部),其中28种论著分别获全国和上海市奖。2019年11月因主编岀版185部著作教材辞典而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全国之最)。
据介绍,黄汉江多才多艺,他还是一位难得的优秀诗人、著名诗人。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他高中时读书就爱好读诗、写诗,早年曾在《诗刊》《中华诗词》等著名诗歌报刊上发表诗作。2005年,他公开出版《黄汉江散文诗》。2017年11月,他领衔全国2200多位诗人、诗友,主编出版了《黄浦江诗潮》;2020年7月领衔海内外3700多位诗人诗友主编出版了《上海滩诗叶》。这两大姊妹诗集分别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全国之最)。
日前,在黄汉江教授新当选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特邀副会长不久,黄汉江教授曾接受记者数分钟的采访。他表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50个春秋过去,也算是收获颇丰、事业有成。“从青年时代起,我就战战兢兢,唯恐浪掷上苍赐予我的宝贵年华;唯恐辜负了国家对我的器重和培养。学习、研究、收获,给我一生带来快乐,给我的灵魂带来莫大的慰藉。”他说。
难能可贵的是,黄汉江教授年逼古稀之年,任潜心研究,勤奋创作,笔耕不辍。他至今犹在探索、在行走,思考着在自己人生的金秋里如何老有所为、为“后浪”们传递一点正能量、为社会再奉献一点光和热。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我们衷心祝愿黄汉江教授身体健康、宝刀不老、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