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战略考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节约是战略,更是行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规划和意见密集出台。1月20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8项重点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22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25%以上。
传统建筑业大部分是现场现浇作业,而装配式建筑就是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成建筑用的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精准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工厂里统一制造,可以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根据对目前试点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测算,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从施工效益来看,也能提高4~5倍。
在位于中建四局一公司广州花都区的“中建·智造”基地叠合楼板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上,24岁的冉红芳正熟练地进行操作。只见她依次控制几个按钮,短短2分钟,一块2米乘3米的叠合板便浇筑出炉。经过隐蔽检查和转运后,这些贴有专属二维码“身份证”的构件,将以“造汽车”的方式,组装成一幢幢以绿色环保为特点的装配式建筑。2021年7月,这座由中建四局一公司承建、占地157亩的广州市第一个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该公司建设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是广州首个A级最大面积的装配式学校,从第一根管桩被正式打下,到首批建筑结构封顶,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创下广州速度,是绿色建造的生动实践。不仅环保,也节省工期。
“在科技不断进步、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节约更蕴含着高效使用稀缺资源的新要求。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耗、提质增效,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该基地负责人介绍。
在基地设有专门的“立体养护窑”,用于完成混凝土浇筑构件的储存和养护,使其达到脱模强度。养护窑按10列12层设计,可以同时存储114个大模台,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节约占地成本,目前是粤港澳大湾区构件生产基地容量最大的养护窑。
《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工程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原则上应实施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珠三角地区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
据了解,“中建·智造”项目年产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达15万立方米,占广州全市PC构件年产能的四分之一,是广东省房建构件装配式产业板块的“生力军”。
行业人士指出,在全社会积极践行国家全面节约战略的当下,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节能以及减少垃圾和碳排放等,对开发商和建设方而言,大幅缩短了工期,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更节约了资金的周转使用成本,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科技与生产、商务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效益转化。 (魏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