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各场馆、设施,各保障机构于1月23日正式进入冬奥赛时运行模式。“中国建筑”承建了国家体育场冬奥会场馆翻新改造工程、“冰立方”冬奥会冰壶场馆改建等27个大小场馆的建造或改造项目。有这样一群中建人,他们一丝不苟,尽心竭力,核查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测试;他们用工匠精神铸就顶级制冰技艺,他们让“冰丝带”以最美的姿态绽放,他们始终坚守一线,时刻使命在肩。燃冰逐梦迎冬奥,“建证”梦想向未来。让我们跟着镜头来认识一下中建这群青年建设者,听听他们的“打卡”语录!
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项目改建
打卡人:邢承喜
我是邢承喜,是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建项目的项目总工程师。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比赛场地,是中国体育健儿取得金牌最多的一个场馆。如今历经两年改建,场馆全面升级改造,成了冬奥冰球比赛的场馆。
当时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喜忧参半,除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感到“压力山大”,因为主场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馆,后续在运营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造,加上期间的一些小改动,导致我们当时拿到的一些图纸和现场实际是完全不一致的。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摸清现场,进行全现场摸排核对。但是场馆场地狭小、管线复杂,而且当时还不能断电,需要保障场馆的正常运营,这些给摸排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场馆管线的位置距离地面高且房间内有使用的机组,高处作业复核准确性差且安全风险高,为解决此问题,项目部采用3D扫描仪进行测绘扫描既有管线情况,通过软件直接生成图纸,快速、安全、准确地解决了管线复核的难题。项目当时有30多人,从开始排查到排查完毕,整整花费了90多天。不过,这些努力是值得的。摸排结束后,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图纸深化,保障冬奥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
从建设开始一直到现在,整个场馆已经华丽大变身了。我觉得很自豪,没有辜负青春。这个场馆建设过程中,我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有青年人在,我们才有信心、有底气去做好这些。我们用我们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切,我们可以完成任务。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标志塔
打卡人:武俊臣
我是武俊臣,是北京冬奥延庆赛区标志塔的安全总监。建造这个标志塔是为了打造冬奥会延庆赛区,特地做的一个5环标志,冬奥会的主赛场,滑雪主赛场和我们的标志台遥望相对。它也叫“海陀塔”,一共吊装6条飘带、5环标志,做了一个钢结构的安装。
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这里的风实在是太大,大到你穿多厚都可以把你吹透了,巨冷无比。
高空吊装最忌大风,这类危大作业国内少有先例,部分案例多在南方或平原低海拔地区。在群山环绕的高海拔地区涉及异形钢结构的案例就更少了。
为了克服风力对高空作业的影响,项目部将作业现场划分为了“有风时段”和“无风时段”,在“无风时段”全力赶工,“有风时段”排查安全隐患、集中技术论证,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里16台吊车同时开工,7个吊篮同时运作,十余个“蜘蛛人”悬空百米,我们采用的是“全方位、全过程、同作息”的安全监管模式,“红头盔”成了这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家深蓝色的工装被风沙尘土“清洗”得发白了。
针对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措施,我们安全员全部上吊篮,检查试验,确保万无一失后,才交由实际操作的工友们实施。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月7日,整个项目吊装全部完成,然后五环屹立在塔顶上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那一天也是我的生日。那天吊装完成的时候,我心里也舒了一口气,顶着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我们把这样一个艰苦的工作、高难度的工作圆满完成,这对一个安全人来说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把这个项目做好,心里自豪感油然而生。
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
打卡人:刘亚飞
我是刘亚飞,是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的项目机电经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它也叫冰坛,因为它的外表很像我们在冰上运动滑行的冰痕。冰坛是国内首个拥有两块国际赛事标准冰场,也是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系统的冰场综合训练馆,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功能场地的快速转换。计划其中一层冰场供国家队训练使用;三层冰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时短道速滑训练场地,赛后供国家短道速滑队训练。
场馆整个幕墙的外立面尺寸不一,非常复杂。你能想象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道道冰痕与双曲面造型下藏有10多种幕墙系统设计吗?为了裁剪出这一套“华服”,我们需要把每一处铝板形状、角度、面积、尺寸、曲率数据,逐一设计,逐一编号,再找厂家逐一定制和安装,最终像拼拼图一样重新组合拼接成一个整体。“冰坛”幕墙工程,包括外立面及内庭两大部分,幕墙造型复杂,尺寸多变,共10种幕墙系统。包含有3800余块玻璃,6500块铝板,其中异形铝板更是超过了铝板总量的1/3,双曲铝板和玻璃也达到1400余块。为保证幕墙的装饰效果,项目采用三维建模进行铝板的排版、加工及制作,以满足安装精度要求。通过多次技术讨论、施工试验,最终达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美丽的“冰痕”效果。
我本身是在东北上的大学,对于冰雪运动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节,所以说能为冰雪运动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觉得非常的激动和自豪,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建筑生涯有更大的憧憬。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我觉得“不想做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也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建筑人”。所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我想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项目,通过各个项目,为中国的建设做出我微弱的贡献。我和我的团队对于自己参与冬奥场馆建设都觉得开心和自豪,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实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的一个突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还将继续加油。相约冬奥,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