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后,北京市等30个城市于2017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这些示范城市形成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又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
多措并举
统筹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纵观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整体而言各个城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些城市把装配式建筑产业列为当地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措并举、全面统筹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做法:
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逐步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均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地方版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鉴于装配式建筑推广初期相应的市场不够完善,企业大多积极性不高,多数城市采取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率先要求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做法,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加大装配式建筑在商用建筑、居住建筑领域的推广力度。如辽宁省沈阳市按照强制推进和引导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先从政府投资的保障房项目入手,然后再引导房地产项目应用装配式技术,同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不断提高装配化率、扩大应用领域;河北省邯郸市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之外的县(市)两部分,并分别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在整个新建建筑面积中的占比要求。
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及评价体系。在装配式建筑推广初期,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完善,一些领域甚至是空白,很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推广。为此,以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一些示范城市因地制宜、自主探索和研究了地方标准,不仅为当地装配式建筑的顺利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国家层面的标准提供了借鉴。如上海市经过探索目前已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并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广初期,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投身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积极性,上海市、北京市、沈阳市等城市在容积率、预售、公积金、财政、金融、交通运输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
大力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提供人才支撑。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无论是预制构件生产还是现场吊装,所包含的技术含量都更高一些,这就需要有一批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此,浙江省绍兴市探索形成了“分散培训、统一考核”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考核评鉴模式;深圳市通过开展公益化培训、项目观摩、学习考察、行业交流等助力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能力提升,并在全国率先创设了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沈阳市则以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市建筑业协会等为依托,专门成立了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培训中心。
严格实施全过程监管,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高质量落地。制定高目标容易,让其真正落地实施才是关键和难点,为此不少示范城市在监管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举措。比如,山东省济宁市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加强监管,未按建设条件意见书落实装配式建筑发展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审查;南京市借助“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全过程轨迹跟踪以及全方位质量监管。
除上述外,一些示范城市推出的个性化举措也值得关注。深圳市坚持“两提两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节能减排)原则,推行“复杂构件工厂化生产,简单构件工业化现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安徽省合肥市为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开展了装配式建筑专家进现场、进工地“一对一”帮扶活动,专家组对生产设备、模具组装、配件预埋等环节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对企业进步成长帮助很大。
道阻且艰
距离实现一体化还有很大差距
经过几年来的大力推进,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总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城市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已超过预期目标,但阻碍装配式建筑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有很多。
当前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
距离一体化集成设计和建造还有很大差距。装配式建筑的初衷是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并通过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进而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从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标准化设计在技术层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设计环节仍缺乏标准化、系统化思维,一体化集成设计和一体化建造目前在各个示范城市的具体实践中做得还远远不够。
成本较高是装配式建筑规模化推广的痛点。要想彻底变革传统的现浇模式,大规模推广装配式建筑,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推动,还要降低成本让广大企业和公众真正接受。目前装配式建筑因缺乏标准化设计造成不同规格尺寸的构件多、模具用量大,不仅影响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少生产成本,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仍比现浇要高一些。这显然违背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衷。
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装配式建筑涉及不同的行业和产业链企业,要想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和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圈必不可少。虽然一些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成立了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或提出要推动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产业集群,但目前来看,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整体而言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不同产业和不同量级企业之间需进一步协同发展。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呈现出“舞台空间大、独舞节目多、观众不踊跃、投资公司与演出公司效益不佳”等特点,未来应更好地完善“剧本”,组织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量级的参与者进行协同“表演”,让“演员”与“观众”更好地互动,使装配式建筑真正“物美价廉”。
综上所述,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充分发挥各自既有市场及产业优势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地方标准规范、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促进当地装配式建筑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一些城市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吸引全国其他城市前来“就地取经”。与此同时,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较为缺失、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够深入、智能化建造水平不高、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等问题,在各个示范城市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
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示范城市还需再接再厉,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城市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模式,及时调整具体实施办法、强化系统性政策支持,进一步创新优化发展路径、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培育和服务好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以便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钟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