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丽
北京,是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2008年夏天,北京在奥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2年2月,千年古都再次迎来奥运盛会,圆梦冰雪。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为奥运增光,也因奥运再次焕发新的活力。
一个北京城,两段奥运情。在北京,会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经历了两次奥运会,默默奉献,甘于付出,用专业的建筑素养,托举奥林匹克的辉煌。其中,中建二局三公司国家体育馆项目经理张树明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服务两次奥运的建筑人。让我们走近张树明的世界,从他的眼中看看两次奥运保障的不同与共通。
不能“按图施工”那就“按需施工”
2008年,38岁的张树明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参与建设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朝阳公园、北京体育场、北京体育馆等多个奥运场馆的赛时临时设施施工工作。主要施工建设了上述场馆的媒体坐席、临时看台、功能用房、场馆围挡、安检帐篷等设施。同时,张树明带领他的团队,建设了2008年奥运会配套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停车场、北京饭店停车场、奥体南停车场、顺义国际机场停车场、顺义物流园区停车场、玉泉路奥运停车场六个大型交通场站。
提起2008年的赛时保障记忆,最让张树明记忆深刻的却是一件,他差点“干砸了”的“小事”。那一年,他在进行奥运场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测试赛时保障时,接到了场馆方面的通知,因测试赛的需要,场馆要进十台充电车,要求张树明为这十台电车提供电源。放在如今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当年却让张树明犯了难。因为那时,那种充电车在我国并不普及,张树明除了只知道那种电车使用的充电电压是380功率之外,别的一无所知。怎么办?在接到命令的15个小时后电车就要进场充电了,这时的张树明甚至连图纸都没有,他连“按图施工”都做不到。
冷静下来的张树明说了一句:“既然不能按图施工,那咱就按需施工!”他带领团队上网查资料,了解提供这种电源所需的配电箱规格,现场画图,设置最合理的充电位置。可是他们的材料库里,甚至是公司在北京的材料库里都没有这种电箱货源。张树明采用了两条路同时走的方法,一方面派出小分队在北京各大建材市场寻找合适货源,另一方面求助公司物资部帮忙从附近省市协调。终于,在公司的帮助下,他们在河北省找到了合适的货源,离开连夜送往北京。电箱送到后,张树明他们立刻开始组织安装施工,一直到凌晨施工才完毕。充电车按时驶入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并得到了电源的支撑,服务了测试赛顺利进行。没有图纸的张树明,是在接到命令后的13个小时完成的任务,比要求提前了两个小时。
从毫无经验到难点预判
2019年开始,张树明又有幸参与2022冬奥改扩建工程国家体育馆项目。国家体育馆是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三大主会场之一,此次转换为北京2022冬奥会冰球比赛场地,将服务于2022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项目全部比赛、女子冰球部分赛事及冬残奥会冰橇冰球部分的赛事。
张树明作为场馆的建设者,追求的是精益、高效、智慧、绿色建造。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冰面既可满足赛时需要,也可转换为花滑、短道速滑等项目,极大提高了冰场利用率。同时场馆还实现了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两栖”能力,具备冰场和夏季项目场地双向转换的能力。
相比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张树明的赛时保障工作主要是临时设施部分,2022冬季奥运会张树明的赛时运维保障更加的“全专业”。这一次,张树明带领团队进行全专业的赛时运维保障,包括制冰系统、智能化系统、时钟系统、除湿系统、场地照明、装饰装修、采暖、通风等。
两次奥运的宝贵经历,让张树明的保障水平从当年的毫无经验到现在的能够对保障难点进行提前预判。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扩建工程里的安防监控系统要用国内某一线品牌的监控摄像头。这个品牌的摄像头都需要提前预订,正常的配货时间要在35天左右。在施工组织还没到安防监控系统之前,张树明就安排提前联系该厂家,将所需的摄像头数量进行提前预订,同时也从服务冬奥的大局意识与厂家进行谈判,最后成功让厂家优先采购原器件,预留出组装流水线,提前组织工人,仅15天就将保质保量的货品送到了国家体育馆。安防监控系统得以提前进行施工安装,整个安防监控系统提前30天完成施工,成功避免了因产品预订不及时而导致的系统不能按时投入使用的问题。
从“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
国家体育馆作为“双奥”场馆,它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会期间承担体操、蹦床、轮椅篮球等奥运比赛项目,是当时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最多的场馆,被誉为“福地”“金窝”。2022年冬季奥运会它所承担的“冰球”比赛在整个冬奥期间将产生两枚金牌,也将向全国、全世界展现“冰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将可持续性要求贯穿在赛事筹办举办全过程。国家体育馆在改造过程中,也成为低碳场馆里的“三好学生”,场馆改造获得绿色建筑认证,采用绿色电力实现节能减排,非采暖季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降低能耗,选用高节能电器设备,设置雨水收集池,合理利用水资源,仿冰玻璃砖引入自然光,冰场可多尺寸转换,节能照明系统,赛后可再利用装配式运动员更衣室……这些都是这个低碳场馆为助力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张树明介绍到“本着绿色办奥,环保奥运的理念,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扩建工程充分对场馆原有设施进行再利用,翻新场馆座椅16000个,电路改造对废旧物资利用率达50%、吊顶翻新利旧率达90%,制冷管道对原有80%的设施进行再利用。”
整个2022冬奥及冬残奥期间,张树明带领他的15名管理人员与77名工人,共计92人参与保障冬奥会的进行,虽然春节期间也要坚守岗位,无法回家团圆,但是为北京冬奥保驾护航,成为他们坚守的最大动力。从那年夏天,到这年冬天,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东方城市,一起见证了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的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