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龙
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推进大会近日在沪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按下启动按钮,标志着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开启新篇章。
上海“十四五”期间,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建设关键词是“立足上海特色,对标世界一流”,充分表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已从“不断丰富实践的内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设计创新型城市’为具体呈现,将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全面融入贯穿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五个维度。”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1月20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等九个部门出台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生态活跃、氛围浓郁的‘设计之都’。在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中,展现上海理念,扩大上海影响。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实践证明,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被命名为创意城市-设计之都以来,“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设计与城市发展并行,与城市特色相融,与全球创新网络相接。据悉,2021年总产出超过1.2万亿元,增速近20%,优秀设计企业、设计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设计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正对标全球顶尖城市,加强创意设计产业与国家战略对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打造“设计创新型城市”的上海模式。
以设计打造活力城市空间
“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是《意见》的第二部分总的要义,在聚焦建筑产业、城市改造方面,提出了“以设计打造活力城市空间”,具体涵盖赋能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改善社区环境,保护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打造美观实用的“城市家具”,推动绿色和智慧建筑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关于丰富创意园区文化内涵的思考。
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是与“可阅读”的历史建筑相维系的。上海留存下来了许多近现代优秀历史纪念性建筑,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一大批现当代标志性建筑,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主体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城市改造整体上是以拆除推倒重建的方式进行的,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由此屹立了起来。今天的改造,相对于过去来讲,其软件要素更多,建设水平更高,整体审美更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就是要用文化创意的精神赋能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旨在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比如,老厂房变为创意园区,把过去的工业“锈”变为今天的生活“秀”。“锈”“秀”两重天,折射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对工业历史遗产在保护、改造、创新和发展上的巨大驱动力。
笔者认为,老厂房转化成创意园区固然要有商业功能,但也要凸显这个老厂房历史遗产的传承记忆,才成为“可阅读”的创意园。比如,纺织厂创意园,如果能保留一部分原汁原味的车间场景,用蜡像艺术塑造当时的纺织女工,再配上机器音响,一个鲜活的文化主题就突显出来了。过去的印刷厂、炼钢厂、面粉厂、发电厂、老码头等产业,为当时上海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类创意园区如果也能配上可阅读、可记忆的博物馆、陈列馆或车间场景的蜡像馆,就变得更为生动,成了市民参观的打卡地,可极大丰富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
——关于打造美观实用城市家具的思考。
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所感受到的温暖度,往往体现在于街区服务环境,以及这类服务给人带来幸福感。资料表明,城市家具是户外家具的丰富和延伸,涵盖信息设施类(指路标志、电话亭、邮箱),卫生设施类(公共厕所、垃圾箱、饮水器),道路照明类,安全设施类,娱乐服务类(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类(公交巴士站点、共享单车棚、码头、机场)以及艺术景观设施类(雕塑、艺术小品)等。近年来,城市家具的空间范围不断拓展,包括红色旅游、创意园区、郊外水乡、超市广场、屋顶花园、滨江走廊等。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一个漫生活的街区,户外娱乐生活是人们普遍亲情自然、面朝大海、拥抱健康的一种理念。
笔者认为,城市家具要牢固耐用、舒适方便、文化创意和绿色环保,“形式”要符合“内容”,“实用”“美观”与“人文关怀”不可割裂。比如,用不锈钢板材、石材制造的户外椅凳类家具,虽然牢固易清洁,但体现不出类似室内木制品家具的温馨;露天公交候车站,宜用竹钢建材打造富有江南气韵的候车亭,既可遮风挡雨,又是一道特色的驿站、美观的造景。充满文化创意的竹钢建材用途广泛,可用在公用厕所、旅游遮阳、行人休息等环境设施。
“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城市家具多体现海派文化。类似这样的步行街还可进一步提升。人流集散的商业街道,设置宜坐和宜赏的创意家具显得极为需要,人行道梧桐树下,安装富有海派特色、符合人体功能的坐椅几案,棚顶上面装有光伏玻璃,给游人以歇息、赏景方便;到了晚上,玻璃棚顶里面闪发出红绿青蓝的光色。城市家具与城市建筑是一样的,都可以阅读、可以品赏。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了许多童话,有些国家城市中的景点建筑、儿童乐园、书店、博物馆等装饰主题,就取自于他的童话故事,极大提升了城市空间活力,值得借鉴。所以说打造城市家具,要用创意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思维去全面融入、贯穿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五个维度是有理由的。
——关于推动绿色智慧建筑发展的思考。
“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还体现在城市建筑的“绿色发展”与“智能发展”,高度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世界一流的“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赋予了新使命。
建筑产业的绿色发展,是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需要。资料表明,绿色建筑一般涵盖的要素包括有效利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光伏太阳能;减少污染和废物的措施,以及使废物得以循环再用和循环再造;良好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使用无毒、合乎道德和可持续的材料;在设计、建造和操作中考虑环境因素、人居质量;一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设计。
如今,通过科技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在大数据、AI、云计算、BIM、VR、AR等新技术的融合下,传统建筑正逐渐向虚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变革。科技的应用,赋予了传统建筑智能化模式。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
为此,上海对标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把“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维系了起来,将更具体聚焦系统化集成设计,推动全产业链协同,促进多专业协同的发展,并用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产业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发展。
用创意设计去实现一个创新型城市,打造活力城市空间,还涉及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辖区居民在政务、社会事业、生活配套的服务功能,运用“互联网+”模式提供宜居便利。因此,活力的城市空间是多元的,充满着“创意+”“设计100+”“想象+”;活力的城市空间是对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和上海世博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维度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