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盛媛
现任栖城(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总监的施政磊,拥有近20年的从业经历,从外籍个人工作室到国内大院,再到现在的民营设计事务所参与方案创作及团队管理,这些经历让他对建筑师有了更全面、完整的定义。近日,施政磊总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他关于设计创作的丰富经历与独到见解。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设计行业的?缘何在行业中坚持20多年?
施政磊:许多男生从小就会对理工相关的建造搭建感兴趣,我便是其中之一。源于这个初心,我学习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20多年,究其根本是依靠着对建筑学本身的热爱,若没有热爱,将设计完全当作一个职业,实际上是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的。
记者:您在2009年离开国内大院,选择进入栖城这家民营设计事务所并工作至今,是因为什么呢?
施政磊:选择栖城,其实是因为看到了更广阔的项目机会。相较于国内大院,在栖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我接触到的项目类型会更丰富多样,设计的自由度与宽容度更高。栖城给予了我更大的设计自主空间,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设计舞台。从2009年到现在,在栖城工作已经十多年了,通过较好的磨合,我与公司已然达成一致的频率,这个更广阔的工作平台对我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
记者:那么请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栖城设计吧。
施政磊:栖城设计在中国深耕19年,一直致力于专业纵深、产品思维和艺术性融合,创作的一流作品,在产业规划、文化和酒店、高端住区、室内和景观领域成绩卓越,在康养领域尤其突出。栖城始终保持在设计、研发、产品及实现力上的专注,关注以设计作品为载体的复合生态,以先锋设计营建“阳光健康明快”的人属场所。
作为一家植根于上海的先锋事务所,栖城一直活跃于国际竞争市场,凭借在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和设计创作力,作品已获得近百项省部级设计专项奖和国际奖章。
在康养设计领域,栖城设计拥有国内出色的养老地产设计服务团队,已经成为中国康养地产优秀的全链服务公司,提供从定位、设计到运营指导的全链服务,以专业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创造价值。2010至今,通过深入的产品研究和实践完成180+养老实践性项目,覆盖到中国一、二线60余座城市。
记者:您的代表性项目、业绩及所获奖项有哪些?
施政磊:我的代表性项目及业绩包括松江新城方松社区文化中心,获上海市优秀工程二等奖;腾讯武汉研发中心,获2019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二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二等奖等;腾讯成都A、B地块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建筑结构设计,获2019年度工程勘察、建筑设计行业和市政公用工程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结构一等奖和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二等奖;振石控股集团总部大楼,获2019年度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优秀设计奖与2020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类。
记者:在设计实践中,哪些项目对您影响较大?背后有什么难忘的设计故事?
施政磊:我对成都腾讯总部大楼和武汉腾讯研发中心这两个项目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在项目期间,我感觉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方案,更是在体验一种企业文化。当时,在腾讯项目投标之前,我们前往深圳的腾讯老总部切身体验腾讯员工的工作日常。通过“沉浸式体验”,我们了解到员工们深层次的一些需求。比如,老总部楼早上乘电梯的瞬时人流量非常高,可能等待超过5分钟,因此我们想到在后期设计中调整电梯厅的数量,从而缩短等候时间。再如,有些年轻人希望工作之余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因此,不论是成都还是武汉的项目,我们都设置了很多户外的平台,这都是从人最根本的需求出发。
此外,在浙江嘉兴桐乡,我有幸参与了环凤凰湖CBD的6个核心建筑群,塑造了环湖城市界面。实际上,这6个建筑是在不同时期、不同业主、不同需求下,通过建筑师与业主反复沟通,达成对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共同认知,通过设计的创新力,赋予CBD活力,激活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记者:通过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您对设计创作有什么见解?
施政磊:我觉得设计不单单是艺术创作,也不是纯粹的逻辑理性的推导,而是两者的融合,需要将理性和感性做到最完美的结合。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结合点,如果设计的是剧院项目,那么主要应考虑其艺术性,如果设计的是养老项目,就需要为老年人考虑,将功能性排在第一位。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场所与建筑,去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设计最大程度地融入环境之中,这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的分寸感。
记者:您是如何带领团队的?可以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吗?
施政磊:我带领团队的风格是偏严谨严肃的,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人,会希望团队人员在白天就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尽量减少晚上的加班。如果设计师每天都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之中,一直通宵加班赶图,会影响设计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我认为我们的团队是兼具专业性与服务性的,通过服务的理念与专业的知识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设计团队。
记者:对于当代青年建筑设计师的生存环境,您有什么看法与建议?
施政磊:我认为当前的整个建筑市场其实是偏浮躁一点,当整个城市化进程到达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不会把关注点放在生产上,而是放在真正的建筑艺术或者品质上面。作为青年建筑设计师,我觉得不忘初心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一个个项目踏踏实实去做就可以,不用太专注于未来要取得多大的成就,做好当下的每一个项目就好。事实上,每一位设计师的风格都是与亲身经历相关的,设计了许多项目,累积了许多经验,从而逐步提升设计师自身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