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本报第3922期第2版)
数字化过程必须
“人+机”和“机+人”
在数据来源端,各类业务系统存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往往源数据的输入是以人为主,机为辅,所以称之为“人+机”;中间数据处理过程是以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与硬件结合为主;而到了数据应用端,则是以机为主,人为辅,利用计算机处理繁杂的数据,并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所以称之为“机+人”。在此,使用数字化过程模型图的形式描述了人机结合的过程,即数据来源“人+机”,数字应用“机+人”。“人”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实践通过人机结合方式,固化到数字化系统中,让“机”可以帮助“人”、辅助“人”,也就是“机+人”的正向效果,这也是数字化的主要价值。
实践证明,要想做好人机结合,就要实现线上线下操作的互联互通。具体来讲,信息化、标准化的表单,和平时工作的表单必须统一,不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要注重用户体验,系统所用的管理语言、所涉及的流程,都必须与实际相符合,软件设计需要站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角度来做,而不是IT技术人员的角度。
数字化过程模型也体现了人与机的分工,数据来源是人需要做的事情,需要人来录入的,前提是管理要标准化、可数据化。当前,之所以行业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机分工不合理,本来该由机器完成的工作却由人工去做,而应该由人工来做的却简单地交给了机器。要实现人与机的科学分工,就必须首先提升管理标准化的程度。
目前,建设行业企业级集成应用的需求很强烈,而IT企业却没有与管理需求相匹配的成熟产品。因此,IT企业要研究建设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而不是只提供岗位级、部门级的软件,使得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繁杂、管理信息无法交互,信息孤岛林立,IT产品与企业管理实际“两张皮”现象严重。IT企业只有研究透建设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促进建设企业健康发展,IT企业自身发展也才能得以实现。
“场景应用”
是企业数字化的一个基本点
数字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点就是“场景”,也就是说,企业数字化时要以“场景”为基础,通过梳理各类场景,进一步明确原本的工作场景和产品建造场景中,哪些可以数字化,哪些不可以,数字化场景怎么与物理场景交互组成完整场景,然后利用一些成熟的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只是很多技术拿来之后,企业往往还要做一些必要的二次开发、应用与联通工作。
智能建造是指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相关技术,比如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BIM等技术为底座,通过应用智能化系统,提高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的依赖,达到安全建造的目的,从而提高建筑的性价比和可靠性,解决建筑行业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
智能建造涵盖建设工程的设计、生产和施工三个阶段,它是以提高建造过程智能化水平为目的的。目前,有不少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数字孪生是对物理对象进行实时数字化表示的概念,通过先进的建模与仿真工具,实现对项目成本、进度、性能和风险的实时分析与动态评估,最终实现建造过程中全部元素可建模、全部数据可采集、全部决策可仿真的目标。
智慧工地应用,包括计划管理、出入库及材料管理、构件跟踪管理、劳务管理、安全管理和延期预测与分析等。
我们应当加快新技术与建造应用场景和工作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未来的智能化建造必将在降低使用成本、节省企业开支、创造更大价值上进一步深化,进而成为企业的标配之一。
构建数字化生态
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建设行业要有生态协作、共赢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发展共同体。
首先,传统领域和创新领域要共建行业生态。传统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承包、供应采购要与创新领域的金融服务、运营服务、信息科技等融合,进而形成新的建设行业发展生态。要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再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形成创新点,重视技术沉淀、数据沉淀、模型沉淀,利用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搭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通过专业技术输出与管理能力输出构建业务生态圈,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共创,价值共享。
其次,要从投资、建设、运营三个维度加强数字化生态建设。从建造与金融协作融合的角度来看,市场上有很多有钱的企业,也有很多有资产的企业,但是资金和资产缺乏流动性。站在建造的角度要有长效的资本金、优惠的资金价格、更快的流程时效、更全的产品服务、更灵活的创新突破;从金融角度的需求来看,就是更深的行业理解、更透明的资产信息、更多的管控手段、更多的盈利来源、更久的合作关系。通过建造与金融的融合,从而形成在资金、成本、效率和创新上的更多优势。
生态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建造”和“运营”协作融合、“运营”与“金融”协作融合。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才能做得好,通过融合为双方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建设行业生态只有满足了金融、建造、运营的多方需求,生态圈中的参与方就会形成自身企业的资金优势、成本优势、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
正确处理数字化的投与产
建筑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普遍偏低,舍不得投入就很难见到成效,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也不能断断续续、一曝十寒。
而在加大投入之前,需要严肃认真的论证企业的数字化规划与选型,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有的选择依靠IT企业,有的选择自建IT团队,这都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型一旦确定,再推倒重来的成本将是巨大的,而广大的软件企业也要看到这里的商机,要让自己的数字化底座可以更好地服务建筑企业,降低使用成本与时间成本。
企业专业人员根据规划与选型匡算出数字化投入的项目计划与预算计划,不仅要算细账,更要算大账,有的软件产品引入的时候,成本是不高的,但是后期的维护成本非常高。数字化过程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要用更长远的时间跨度去计算投入,而且企业的投入要和数字化产出相挂钩,要充分考虑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如果信息化的投入无法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好处,那这种投入就是无效投入,甚至还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进行数字化选型决策时,企业管理层要十分重视,IT专业人员要将所有可能的利弊罗列出来,最后充分研究决定,这不仅仅是IT专业人员的事情,更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全体管理人员的事情。
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的时候是可以快速见效的,而有些时候却需要管理层更大的决心与耐心,持续性的投入资金、人员和时间后才能见效。所以,我说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是一个“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
总之,“数字化赋能”是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的人喜欢说数字化转型,而我比较喜欢“数字化赋能”,因为“数字化赋能”明确了转型的方向,更强调了建设企业数字化的目的。还是那句老话“谁掌握了信息数字技术,并在企业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应用,谁就拥有更好的未来”。
(作者系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本文首发于攀成德《建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