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平疫设计结合 提高城市韧性

疫情之下的建筑设计思考

3月初以来,新一轮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人的承载容器,建筑承担了重要的社会生态功能,学习、生活、隔离、治疗……都离不开建筑规划及其内部结构功能的设计划分。疫情期间,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等行业学会牵头主办了一系列线上研讨会,就医疗建筑、大学校园、公共建筑集中空调设计变革等焦点痛点展开讨论,助力未来常态化、科学化抗疫,提高城市发展韧性。

疫情变化下医疗建筑的思考

4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联合主办了“2022疫情变化下医疗建筑的思考”线上主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海涛主持,集合了医疗建筑领域建筑实践、建筑创作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探索系统、科学的医疗建筑设计体系,从而推动医院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主任委员,对于分会的工作开展提出了要求:分会应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指导医疗建筑设计和科学的建设,为中国医疗建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强调,医疗建筑是民用建筑中最复杂的类型之一,也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医疗建筑面临着更新设计思想、重构建设理论的任务。李存东从学术、实践、行业影响三方面总结了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的工作成果,并表示希望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以科学家精神立根筑魂,建设创新文化,凝聚各方资源,创新合作机制,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促进医疗建筑人才的成长,推动我国医疗建筑高质量发展。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根据自身实践,从建设标准与设计规范、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三个层面与线上观众分享心得体会。他表示,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从城市安全的角度规划建设若干可全部或部分转换的传染病医院,平时用作综合医院或其他专科类医院,在疫情发生时,可在第一时间完成快速转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杨海宇提出,在隔离时应提供更符合规范的隔离条件,减少染疫人员流动,降低接触,全面消杀细菌和病毒,隔离、通风、接种疫苗都是有效的防疫方法,并引出集中隔离建筑空间的防控措施首选通风,其中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原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邢立华明确了韧性医院的概念,韧性医院是指医院在遭受外部灾害作用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医疗功能的能力,具备可变性、冗余性、动态性和极限性四个特征。对此他提出了两点思考:亟须完善顶层设计,明确量化标准指导建设;遵循医院建筑历史演进规律,建设灵活可变的韧性医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院长王岗结合不同案例,介绍了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紧急救治医院、方舱医院、健康驿站等5种类型防疫建筑的建设要点。他结合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总结出:公卫中心应包含公卫应急指挥中心、传染病临床诊疗中心、培训中心建设(战时作为医护人员隔离公寓)、实验中心/数据中心/生物标本库、办公科研教学中心、应急救援中心(方舱医院及设备储存)、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实体仓储、虚拟仓储)七大中心建设。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辉认为,医疗建筑的韧性价值就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健康美好生活保驾护航。医疗系统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一种“伴生”的关系,它并不占据主导位置,但能够为社会正常、和谐发展提供全方位、实时的保护和修复。李辉将其称之为“隐蔽的英雄”或“背后的英雄”。尽管医疗建筑在社会环境中所起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但医院的发展方向不在于建设高大上、标志性的建筑,或者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单纯的硬件设施、就医环境改善上,而在于以系统化、整合型的方式,将医疗建筑的建设纳入到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脉络中,以此来推动和实现更高、更强、更持续的城市韧性。

(中国建筑学会)

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校园设计变革

5月15日,由上海市建筑学会指导,上海市建筑学会文教建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校园设计变革”线上研讨会顺利举办。会议由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张约翰主持,来自高校建设领域的部分分管副校长、基建资产保卫等部门代表、设计企业、建筑院校等领域的不同专家,围绕疫情影响下校园规划与设计的迫切问题展开研讨。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表示,疫情之下校园成千上万的学生、老师如何科学合理地防疫是当前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需要借助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超越以往的狭隘,为我们的教育规划者、建筑师、学校管理者、文化研究者们提供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上海市建筑学会文教建筑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凯提出校园的规划设计领域也是科学抗疫的力量,而且更持久、更科学。

上海市建筑学会文教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任憑认为,并不是疫情改变了设计校园的逻辑,而是要求提升了,网课也并不是疫情时代的专属,线上线下课程的无缝连接也许将成为未来校园的主要场景,宿舍食堂等空间是校园人本主义的最根本体现,应予以更加地重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思维转变而不被惯性影响,因此,危与机共存,疫情会成为校园建设提升的催化剂。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杨申茂充分系统地从弹性、开放与共享、网格化、泛在复合、动态更新、新技术应用等六点介绍了他兼容“疫情”面向未来的思考。

上海都市再生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蔡青从韧性城市谈到韧性社区和韧性校园,从具体案例入手详细剖析了一个老社区是如何利用韧性理念完成适配新形势的改造,并认为老校园亦可采取同样的逻辑。

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工作室负责人路世峰从上海社区三区划分的案例入手,探讨疫情影响下高校分区片管理的分析,以及对校园规划的影响。

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封金章介绍了校园的“蚯蚓理论”,他将未来的校园比拟为蚯蚓,即每切一段都能成活,在网格化管理的新要求下,每一个网格都能单独运行,并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自行建设PCR实验室。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陈认为校园今后需要功能网格化、设计一体化、联通智慧化、关怀人文化。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文胜提出了韧性的规划与设计概念,认为需要向日本学校的防灾避难理念学习,并认为今后校园大空间的教室需求将慢慢减少,小空间将成为需求的主流。

此外,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政法学院、青岛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凯航通力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等各高校各领域专家代表从最务实的角度谈到了校园目前的现状、来自一线的声音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陈文)

城市疫后集中空调系统设计

5月15日,由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指导,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暖通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城市疫后集中空调系统设计研讨会”于线上顺利召开。会议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暖动总工程师陆燕主持,邀请公共卫生专业技术机构、运行管理、暖通设计、设备制造等领域的专家,旨在从医疗卫生、建筑设计、运维管理等多方面协同联动,共同为“疫后”复工复产安全保障建言献策。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表示,公共建筑是大家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疫情背景下,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和运维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暖通专委会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科学认识新冠病毒传播规律,对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及运维,有所针对地制定防范措施,为国家卫建委、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物业管理协会提供及更新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及运维指导建议。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张俊杰表示,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要素,在为人们提供活动空间场所的同时,也需要确保人们的安全和健康。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希望借助此次活动,搭建“多专业学科、全产业链条”协作平台,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建筑集中空调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体系性研究,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韧性城市”贡献设计咨询领域的专业智慧。

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与传染病控制中心主任朱仁义强调,当下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其传染性大大增强,对疫苗的逃逸能力也增强,致病力有所下降,导致无症状感染者增多,隐匿传播增强,加上感染者带毒时间缩短,使得早发现、快速追踪溯源变得愈加困难。由于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存活的时间可以达到3小时以上,加上传染性大大增强,使得在密闭的环境中通过气溶胶传播及通过气流远距离传播愈加受到关注。不断积累的气流传播案例、动态清零的政策要求都决定需关注空调传播问题,建议对空调系统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

同济大学教授沈晋明认为,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防控运行管理,应从“病毒特性”与“空调系统性能”两大基点出发。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从空气处理与空间控制技术,以及大量的环境检测和5亿多人感染循证已经实证了合规设计与运行下的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不会传播病毒,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隐匿性强、潜伏期长、传播快的特性,对各类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启用提出了挑战,因此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对策也应与时俱进。采用“重点减少室内生物负荷,有效防范”“重点减少建筑空间(而非经系统)内空气传播”两大对策,可实现高效防控病毒传播的目标。

临港新片区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王寅虎对高科技芯片企业对应对复工复产中所采取的防疫措施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防控指导思想,并对管控目标、人员管理、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展开了详尽的剖析,同时也介绍了该类企业用于工艺生产环境保障的空调系统形式,并针对各类常见空调系统形式的优缺点、疫情防护特性以及运维管理要求进行了比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暖动副总工程师陈刚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防疫标准和指南,分析新冠病毒的传播机理和影响因素,对后疫情时期办公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他建议集中空调系统按30%新风量,同时应对空气处理机组提供不低于F7亚高效过滤装置,并考虑设置紫外线装置。他特别强调了疫情期间空调系统设备科学维护的重要性,并需留意维护人员的防护,疫情期间全空气空调系统可正常运行。同时,他分析了全空气系统增大新风量、改变空调运行设定温度对该系统能耗及冷热负荷的影响,并对平疫转换设置提出了建议。

胜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慧表示,气溶胶是细菌病毒在空气中形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载体,她从气溶胶传播与控制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当前各类主要空气净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场景,针对不同类型的集中空调系统提出了对应的气溶胶污染物的控制方案,同时对一些典型的项目进行案例和数据分析,清晰全面地阐述了气溶胶在空调系统内传播的治理措施。

在沙龙研讨环节,各专业学术组织、暖通高校学者、各建筑类型的运维管理技术专家以及建筑设计行业暖通总师,围绕“城市疫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维与管理”的话题,分别从医疗场所、公共交通场所、高层建筑综合体、购物中心、机场与酒店等不同场所,分享了具体的防疫措施及思考,为进一步复工复产的安全保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上海市建筑学会ASSC)

2022-05-23 疫情之下的建筑设计思考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6865.html 1 3 平疫设计结合 提高城市韧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