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建筑节能?

从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2021年全国两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近年来,“双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各类文件之中。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建筑行业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重要领域,能做哪些工作?如何实现行业的转型?

建筑行业是我国的“碳排放大户”。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我国整个建筑行业依然体现三个特点: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双碳”政策体系建设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局面,为深化推进各行业、各领域“双碳”实践积累政策基础。在建筑行业,今年3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尤其是第二个文件,明确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等基本原则,提出了“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等目标,以及“推广绿色建造方式”等任务。

4月,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生效。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宜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持续提升建筑效能,大力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从三方面进行创新

实现“双碳”目标,于建筑业而言,大有所为。其机遇主要来自于绿色建筑金融,包括先进建筑制造业减税降费的国家政策,但是更多的是挑战。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设计研究院院长王炜认为,建筑行业的节碳分几个阶段,包括建材生产和运输阶段、建筑建造和拆除阶段以及运行阶段。“建筑行业以前更关注建筑节能,而建筑节能则更关注建筑的后期运行阶段,因为在建筑的碳排放比例周期中,运行阶段要占到50%以上。但是,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运行阶段,还更要关注前两个阶段,建材生产、运输阶段以及建造阶段。”

据悉,2019年,建筑生产阶段碳排放27.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28%,高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3亿吨二氧化碳的数据。“建造过程是一个高碳排的过程。”王炜如是说。

“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能做出哪些改变?王炜认为,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变。

第一个是建造方式的改变,国家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这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对比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部件全部在房屋工厂流水线上模块化生产,省去了传统的房屋施工系列复杂工序,比传统项目工期缩短3~4个月,而且拥有绿色、可循环等特点,可以减少九成的建筑垃圾。

第二是改变生产模式,推动建筑企业向全产业链模式转型,行业本身应该通过资源整合打通设计、生产、施工,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围绕“双碳”加快技术迭代和创新应用。

第三个是改变现在的开发模式,传统的开发模式都是以快销快售为主,现在政府长租房和保租房市场崛起,让建筑企业和开发商更加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碳排放。

出台两个“标准”

今年4月1日,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下称《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生效,要求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必须执行该规范。

在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看来,住建部的这一文件表明建筑业在助力“双碳”目标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过,他同时还表示,在降低建筑能耗上不能只向前迈一小步,而是要迈一大步,建筑节能还有很多可发挥的空间,制定标准要一步到位。对此,他建议出台两个标准:

第一,对于新建的建筑,应该出台一个强制性的标准,使得新建建筑达到净零能耗标准,或者类似欧洲被动房的那种标准。“这个标准百益而无一害,它增加的围护结构成本大概只有30%,占建安总成本可能只有10%。”张跃介绍,目前欧洲在推动碳中和政策层面优先推动建筑节能,它们提出了被动式建筑标准,通过对建筑彻底隔热,以及耐久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调整,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

第二,对老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制定相关的标准。目前中国既有建筑600亿平方米,老旧建筑面积有300亿平方米,对这些老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中国的碳达峰目标可以轻松实现。

此外,建筑节能改造还可以拉动国内经济、大幅度增加就业等。建筑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既可以刺激就业,也可以提高建筑工人群体的专业素养。未来,我们的建筑工人还可以走出国门,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并且形成我国的产业优势。 (本报综合报道)

2022-06-0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6931.html 1 3 “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建筑节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