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物并秀,江淮大地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从安徽合肥城区沿206国道驱车向北半小时,就来到长丰县吴山镇牌碑社区龙门里安置小区,只见一幢幢颇具现代气息粉墙黛瓦小洋楼矗立在公路西侧,楼体外观设计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步入其中,户户都有小庭院。合理的功能布局、大气的装饰装修,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生活画卷。“目前安置小区正在进行工程亮化和道路绿化等扫尾工作,安置户有望尽早入驻。”吴山镇牌碑社区支部书记魏明胜说。
吴山镇牌碑社区龙门里安置小区建设工程为长丰县龙门寺水源地保护区村庄搬迁及安置工程项目,项目占地551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994.5平方米,其中装配式绿色农房38栋,129户,建筑面积15311平方米,邻里中心综合楼683.5平方米。农房设计为二层独立庭院,户型布局方正,紧凑合理,南北通透,有四种户型,建筑外形采用淮风楚韵、粉墙黛瓦、双坡屋顶。项目采用冷弯薄壁型钢-轻聚合物复合墙板建筑体系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与传统施工相比,施工现场整洁清爽、无抹灰的绿色施工,施工用工量大大减少,工期大为缩短。
以上只是近年来合肥市大推广装配式建筑,拓展装配式建筑应用范围,加大轻钢结构在农村住房中应用规模,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坚持政策引领,注重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广建筑产业化新型建造方式。坚持以工程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为着力点,有序推进标准编制、产能建设、项目示范等工作,装配式建筑已成为促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175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近50%,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减少碳排放达15万吨。2021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24.86%。
一、明确任务目标,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自2018年开始,该市建筑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发布全市年度装配式建筑工作要点,明确各县(市)区、开发区年度开工任务。建立以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各县区分管负责人、市直部门分管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推进机制。
该市产业办加强统筹推进和调度工作,强化工作落实情况督查、考核力度,按照奖惩结合原则,将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作与资金奖补、大建设项目安排、评优评先等方面工作紧密挂钩,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县区、部门采取函告提示、通报约谈、考核扣分等方式进行处理,确保完成市政府工作目标任务。
二、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该市相继出台了《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省级奖补资金使用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市装配式建筑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容积率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规划布局、土地出让、技术标准、市场激励、财政奖补、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如2021年度、2022年度对县区投资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含农房)发放奖补资金2.06亿元。
三、创新工作举措,落实质量责任
2021年8月,该市城乡建设局直面质量监督痛点,推行建造监造同源,出台了《装配式建筑驻厂监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要求今后建设单位应负责组织协调驻厂监造工作,即让建造者成为监造者,这是一项全国首创的举措,将有效改善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监督痛点。
《指南》要求,合肥市范围内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不得使用未实施驻厂监造的预制构件;未开展驻厂监造工作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单位不得组织工程验收。加强装配式建筑过程质量控制,规范驻厂监造、出厂验收、过程检测等行为,将各方主体质量责任落实到位,杜绝将质量不合格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验收交付。与此同时常年开展装配式建筑专家“一对一”进工厂进工地活动,不定期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双随机”检查,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四、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
2017年,合肥市和市经开区同时被住建部认定为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成为全国仅有的一城一区双示范的“合肥特例”。截至目前,该市共培育9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2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2个。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计划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5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2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0个。与此同时全市还积极推动示范项目建设,打造紫云广场、映月湾、肥东县人才公寓、肥西县人才公寓一批装配式建筑样板项目,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在公共建筑、农房中的应用规模,鼓励优秀项目和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基地。
五、创新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模式
十三五期间,该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全面推行“1+5”建造模式,即“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模板+专业化队伍+绿色建筑”。
出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方法》《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实施导则》《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细化“1+5”建造模式各项指标要求,不断丰富各项工作实操流程和关键点控制,助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加强装配式建筑化人才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装配式建筑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审图等环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建筑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按“六统一”标准,即“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题库、统一培训师资、统一考核证书、统一发布平台、统一动态考核”,常态化开展装配式建筑灌浆工、装配工等关键岗位作业人员培训,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鼓励工程总承包企业成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提高专业人才的输出效率;逐步建立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大赛,满足设计生产施工岗位需求。
十四五期间,该市培训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人员1500多人次,关键岗位持证产业工人10000多人,已实现关键岗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