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上海疫情后,有多少建筑设计企业能迎来春天?

□本报记者 李武英

6月25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宣布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虽然每三天还要做一次核酸续命,不时会被“2+7+7”管控,但城市各方面的功能基本恢复。上海这波史无前例、意料之外的近100天的“静默”以及其所产生的多重影响值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终于可以复工复产之际,不幸的是有些单位永远无工可复了。市场上流传着不少小微建筑设计企业闭门歇业的信息,更多的企业则是裁员减薪,为手中无粮心中无底而焦虑不已。受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爆雷的影响,再叠加今年疫情的突袭,以地产开发类项目为主业的建筑设计企业受到的影响巨大,尤其是中小民营设计企业。不少企业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又一次进入“寒冬”。

疫情之威,部分企业无工可复

因为2019年已有过一次实战演习,这一次疫情之下的居家办公应该更从容一些,尤其三年来线上系统建设和使用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因为比较突然,从愚人节直到劳动节、儿童节快到建党节,从5天到100天,直到7月1日开始各企业才算能完全复工。在这期间,表面看起来居家设计工作没问题:启用远程服务器,每日一例会,各专业、业主、分公司等都可以线上沟通。但是,居家办公沟通效率较为低下,设计也许稍好一些,而业主、工地、材料等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尤其招投标、项目考察、企业的运营、管理、财务等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没有收款,但是房租、偿贷、员工工资等一个都不能少,再加上后续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将可能导致近期出现中小设计企业破产、倒闭潮。

本报和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在疫情期间联合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采访了多家代表性民营企业,就近2年企业业务受疫情和房地产业下降的影响程度、封控对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上半年业务同比可能下降幅度、公司现金流可以坚持多久、疫情后最担心发生的事、应对的措施有哪些、希望管理部门支持的举措等10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共有56家民营企业提交了问卷,分析结果如下:

从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断崖式下降对建筑行业的冲击巨大,设计企业受影响严重。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一些工业类企业不受房地产影响外,各类民营企业受房地产影响程度达到61.07%,最高分为10分,最低也有4分,40%以上的企业受影响程度达到7分以上。这说明在疫情之外,行业本已遭受一定程度的创伤。

调查显示,近2年来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已达到了67.12%,最高分达10分,一半以上的企业影响在8分以上。而当前的疫情下,80%以上的企业受影响程度在7分以上,甚至有25%的企业达到满分10分,也就是说基本上各方面都受到影响。“静默”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依次表现在:员工有焦虑情绪、工作效率低、业务协同不畅、不能参与招投标、与业主沟通不畅、公司日常管理低效、现金流紧张、不能出差、业务洽谈受阻等多个方面。虽然设计工作可以远程操作,但是居家办公带来的各种不便还是非常明显。工程设计是一个对协作性要求极强的工作,线上沟通效率只能达到60%,尤其封控的不确定,使居家的员工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和焦虑情绪,也很影响工作效率。另外,上海设计企业项目65%以上在上海之外,因封控不能出差、发票开不出、收款延后、外地项目无法赴现场和参与招投标等,80%以上的企业担心疫情时间太长,会导致本应到手的项目外流,上海企业的优势不再,而这些都可能导致员工大量离职和对设计行业失去信心。50%以上的企业不得不裁员、降薪、减小办公场地,高达86%的企业提出要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更能适合现状的策略。

项目收款延后,而工资、房租、利息照付,导致企业现金流捉襟见肘。调查显示,76.19%的企业现金流只能支撑2个月,如果再持续下去,95.24%的企业撑不过半年。1/3的企业表示上半年的业务会下降50%以上,1/3的企业表示将下降30%至50%;由于房地产的影响以及疫情目前在全国的蔓延趋势,67.14%的企业对于下半年的形势也不看好,只有19%的企业比较乐观地认为下半年有可能会触底反弹。

近期企业陆续部分复工后,但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短期内无法完全清零,依然不能出差,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很多依然存在,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后续的项目从哪里来的问题。

土拍市场 民企隐身央国企主打

去年以来对房地产的打压政策可谓立竿见影,诸多企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传导到实体经济和就业等方方面面。今年以来对疫情的严防死守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又不得不使出了常用手段,最近几个月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和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释放的利好信息一波接着一波,但是剌激动作没有像打击动作那样立竿见影。

土地拍卖作为产业链的最前端,风向标效应明显。从去年开始,多地土地交易出现了流拍,像东北有些城市半年了没卖出过一宗。6月1日,因疫情而延期的上海首批集中供应地块重启出让。为了提振房企的拿地积极性,上海于土拍前夕修改了出让规则,放松参拍门槛,并通过降低封冻资金比例、延期或分期缴纳土地价款、降低商办自持占比、利润空间维持充裕等策略以吸引开发商入市。上海首轮土拍吸引了多家头部央国企参拍,36宗商品住宅用地最终成交金额达879亿元,成交金额创上海集中供地以来新高。其中13宗地块集中于浦东临港、奉贤新城、青浦重固、金山新城等远郊区。临港最多,有8幅,再加上去年以来合计成交的30幅地,总建面高达567万平方米,临港无疑是上海当下建设的最热土。

从拿地企业类别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80%以上为央国企出手,“全年无休”“为国拿地”是绝对主力,而民企持续“隐身”。从地域来看,很多房企明确表态,今后将继续聚焦一二线城市,包括长三角、环渤海、大湾区为主,80%资源集中一二线中心城市,而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也大幅缩量,投资收紧。

根据勘察设计行业统计分析,上海设计企业65%的市场在上海之外,不少以地产开发为主业的民营企业是被动地随着开发商向四五六线城市拓展,今后看来要回撤。而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集中度将大幅提升,而且将会集中到央国企设计企业手中,民营企业优势锐减。在这种状况之下,之前一段时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里,不少专精特企业已经选择成为大型企业的工作室或独立业务单元,部分民营企业积极寻求进入业务相关企业的链条或与大型央国企开展业务合作渐成趋势,再加上央国企之间的改革重组、地方国资平台的合并同类项(另文分析),设计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有很大不同。

政府发力 为小微企业留生路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后,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的通知》,要为中小微企业留生路。

文件提出自7月1日起,加大政府采购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降低中小企业政府项目的参与门槛,灵活采取项目整体预留、合理预留采购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分包等形式,确保中小企业合同份额。提高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采购人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原则和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2022年下半年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

政策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划线,400万元以下的项目相当于不用走报建程序的一幢一线城市郊外五层别墅的中档装修项目,但是对于小微设计企业来讲也还算得上是个项目吧,所以这里呼吁以上政策能在设计行业内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毕竟聊胜于无吧。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坚持活着就有再次开花结果的一天。

2022-07-04 李武英 □本报记者 李武英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7311.html 1 3 上海疫情后,有多少建筑设计企业能迎来春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