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周年”学术活动召开

6月23日,“传承与创新· 清华与名城四十周年”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2022年我国名城保护制度确立满4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也为回顾梁思成先生开创的历史文化保护学术传统,启迪青年学者投身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促进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27位名城保护领域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回溯名城40年工作历程与成就,交流最新的名城研究成果,分享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保护管理工作经验,研讨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路。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清安地建筑设计等支持协办。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邓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书记张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名城处处长胡敏,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专项规划处处长郭兆敏,首规委办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倪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万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沈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刘伯英、武廷海、钟舸、黄鹤、清华同衡副院长霍晓卫、副总规划师张飏、遗产中心研究室主任张捷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部分嘉宾采用线上参会形式。

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书记张悦主持开场。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在会上致辞。

特邀报告板块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书记张悦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在题为《名城保护40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总结了名城保护制度成立40周年以来取得的成绩、问题,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他认为,四十年的名城保护取得了保护制度日臻完善、保护理念与时俱进、保护力量不断创新、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经验日趋丰富的历史成就,但同时仍存在思想认识有偏差、保护内容碎片化、保护方法不科学、活化利用不充分、监督管理欠力度等问题,他认为未来名城保护工作中,应坚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构建体系、坚守底线、群众温度、以用促保、实施保障的核心任务。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在题为《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报告中,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指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区域、城乡、陆海、地上地下统筹,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格局;自然资源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指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一张图”,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底线管理,研究出台相关土地管理政策,推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主持工作)邓超回顾了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历程,强调名城是文物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名城制度是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从完善顶层设计、坚持价值优先、加整体性保护、推动活化利用、落实督察监管等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新进展,最后提出要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赓续历史文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的特约报告题目为《清华历史城市整体保护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报告立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总体情况和面临的艰巨任务,系统介绍了清华团队近30年来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传承发展理论和实践探索,空间覆盖全域、历史城区、街区、村镇和建筑单体,内容涵盖价值评估、文化景观、格局保护、空间织补、文化与活力延续等。

接下来,进行了名城理论探索板块、名城实践板块、名城管理板块的专题报告。

圆桌讨论环节的主题为“名城的挑战与未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舸与清华同衡副院长霍晓卫主持。

论坛最后,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教授总结发言。 (清华同衡)

2022-07-04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7319.html 1 3 “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周年”学术活动召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