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侠
中冶集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从1948年投身鞍钢建设开始,几十年南征北战,构筑了新中国的钢筋铁骨,被誉为“冶金王”。“十三五”以来,中冶集团经营业绩保持高速的增长,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逐年增长,资产、质量类的指标持续优化,特别是新签合同额,由2016年的507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万亿元,成功迈入万亿俱乐部,2021年合同额预计超过1.2亿元。
中冶是因钢而生,因钢而厂的建筑企业,面对严控的钢铁产能和外部形势及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转型升级是中冶的唯一出路,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命题面前,中冶人用实际行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实现了从“冶金王”到“转型王”的华丽转型。
中冶将冶金建设领域的先天优势、基因和资源禀赋,合理移植转化到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基本建设和新兴产业领域,是中冶转型发展最突出的特点。
优化业务结构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冶提出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型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的战略,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为四大业务板块,确定了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矿山建设等八项主要业务,形成了不断完善的四梁八柱业务体系。
在工程承包板块,以“深圳速度”为起点,创造了国内多个建筑施工的新纪录,锻造出一大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匠心精品工程。
在房地产开发板块,以中高端精品住宅、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新兴城镇化建设、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和综合运营服务为主要业务,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开发运营商。中冶旗下的中冶置业成功打造了德贤系、锦绣系、逸璟系、盛世系、和悦系等品牌。
在矿产资源板块,在境外5个国家运营着6座蕴含铜、锌、镍、钴等国家战略资源的矿山,并在曹妃甸投资生产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和电池级的硫酸镍,为国内新能源龙头企业提供电池原材料。
在装备制造板块,充分发挥钢铁生产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优势,以多个核心装备制造基地为依托,通过工程技术与产品技术的紧密结合,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智能装备产品,业务涵盖钢铁厂核心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调试和检修,形成了中冶人才、中冶技术、中冶管理、中冶装备融合共进的局面。
调整区域布局
过去中冶所属的子公司全部围绕钢铁企业布局。现在我们坚持“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到有草的地方放羊”,以聚焦核心主业、聚焦核心区域、聚焦核心客户、聚焦核心项目为市场营销工作主基调,以五大城市群为核心,深耕有比较优势的热点区域,着力提高影响力、控制力,打造了一批稳固的市场。
一方面我们将部分子公司总部迁移到市场更广阔的区域。其中中冶天工从太原迁到天津;中国十九冶将经营中心由攀枝花转移到了成都;中国华冶从邯郸迁到了北京;中冶北方和中冶焦耐,从鞍山迁到了大连。我们在没有子公司的省份成立了区域公司(现在叫区域总部),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了中冶华南和中冶城投两家投资公司。
另一方面为了切实解决市场“雪花飘”“打散锤”的问题,我们强化深耕细作大本营和根据地,做强做大家门口的营销,做到守土有责,不四处撒网、不盲目出击。同时引导子公司集中优势资源,设定作战半径,确定营销重点省份和培育省份,采取了“1+M+N”的模式,每个子公司全力打造三个重点省份、三个培育省份,构建“1+3+3”的区域市场布局,形成了总部、子公司和区域公司“三力合一”的市场开发格局。市场营销成效显著,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升级工程产品
“建设一座钢厂,就是建造一个城市”。国内的包头、攀枝花、马鞍山、嘉峪关、新余等城市都是先建钢厂,后因企设市,再因钢兴城。中冶人凭借着近70年的技术沉淀,把在冶金工业领域水、电、气、路的工业建设技术优势,延展转场到了民用市政领域,以卓越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能力为依托,致力于国家的基础设施,锻造成为基本建设的主导力量。
一是房屋建筑工程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业务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产业调整结构,压缩产能总量,冶金建设市场已不能满足中冶这些企业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冶大举向房建市场进军。经过多年的沉淀,建筑工程特级资质由过去的2个发展到目前的13个,业务也从承建住宅、单一的结构类型,逐步发展成为包括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大型场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在内的多个细分领域。建筑工程合同份额占比,从当初的不到20%发展到目前的50%左右,建筑工程产品已经成为中冶市场份额的压舱石。
二是基础设施业务逐步形成了中冶品牌。面对曾经很少涉足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中冶从零开始,日积月累“一镐一镐地砸,一锹一锹地干”,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业务转型步伐,积极地开拓高速公路、市政工程、机场、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立了中冶交通、中冶路桥等专业公司。同时,加快申请资质,加速积累业绩,由缺少资质、缺少业绩、缺少经验转变为拥有多个集公路、市政总承包特级资质于一身的四特、三特和双特企业,在市场上形成了集投融资、建设、运营能力于一身的品牌能力,承建运营了一大批优质工程。
三是在钢结构领域聚焦高端项目。中冶的钢结构是由工业钢结构向民用建筑钢结构转型而来,作为中国钢结构工程的奠基者,拥有众多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主编参编了国内几乎所有钢结构国家行业标准,在综合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还成立了专业公司——中冶钢构公司。我们在全国拥有32个钢结构制造基地,覆盖了全国所有经济热点地区,钢结构年产能达到300万吨以上。
四是在地下综合管廊领域处于行业领跑地位。城市管廊源于冶金钢铁厂的综合管廊,从1978年建设宝钢开始,中冶开始学习日本新日铁公司的理念和技术,率先在全国工业领域开展了综合管廊的设计和建设,我们将冶金建设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成功运用于城市建设。作为国内最早的管廊建设者,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管廊专业化公司,设立的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是住建部城市综合管廊技术推广的支持单位之一,主编、参编了多项综合管廊国家标准,近年来实施的管廊项目有116个,项目里程超过了1236公里,投资额达到了1310亿元。
五是在主题公园领域创建了中冶特色品牌。形成创意规划,深化设计、施工总包、咨询服务、游乐设备、工程材料、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八大核心竞争力,具备全产业链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建成国内外多个著名的主题工程,创造了主题公园界的“5个第一”,分别是第一个承接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两大世界顶级主题公园的中国总承包公司;牵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主题公园建设行业协会;主持编制了第一部主题公园国家级标准和行业级标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主题公园技术研究院;第一个覆盖主题公园建设全产业链的国有企业。
六是在生态环保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全力打造低成本、高标准、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抢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利时机。我们组建了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土壤修复、绿色矿山等领域形成了领先的核心装厂技术,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的有代表性、引领性的精品工程。在水务领域,中冶旗下拥有40余座在运营的水厂,日处理的能力超过300万吨。在固废处置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咨询设计市场份额超过了60%,并设计、建设、运营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
七是在产业升级方面提供了强劲功能。近年来,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升级,在钢铁行业构建起信息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与方法、自动化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化设计“五位一体”的业内独一无二的信息化体系,打造了国资委中央企业共享数据中心、农业大数据平台、智慧钢厂管理平台等系列产品。中冶围绕“互联网+”,打造“中冶云”、“中冶云•轻筑”、服务器云平台等多个管理信息化产品,满足了战略管控为主导、关键运营功能管控的模式业务需求。同时,在韶钢炼铁质控中心实现了社会决策、智慧操控、智慧作业,大幅提升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创新经营模式
近些年,国家在大力推动片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冶紧跟形势,一方面运用了投融建模式,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逐步进入了高速公路、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领域,积累了大量项目业绩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相继成立了中冶建信和中冶投资集团,助力项目的开发实施,带动工程业务发展,借助中国五矿金融全牌照和金属矿产全产业链优势,通过“金融+”撬动项目落地,通过“资源+”实施产业导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除此之外,中冶注重学习借鉴其他企业成熟的模式,推动大项目落地,加强央地合作,与地方国有企业联合,获取了一大批的工程项目。(本文作者系中冶集团党委常委、中国中冶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