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动员大会7月7日上午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和湖北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大会,并宣布工程开工。
以此为标志,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正式拉开帷幕,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迈出关键一步。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将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沿线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输水线路总长194.8千米,施工总工期9年,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据测算,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牵手”国之重器实现南北两利
2022年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提出70年,《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批复、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年。引江补汉工程在这一年开工,可谓意义特殊而时空巧合。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规划年调水规模约448亿立方米,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调水,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受益人口近5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开工建设,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建成通水。7年多来,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4亿人,极大地缓解了北方受水地区供用水矛盾。
与此同时,受上游来水形势变化及汉江流域用水需求增长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稳定供水的能力亟待提升。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做好后续工程规划设计,协调部门、地方和专家意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创新工程体制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拿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此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了明确方向和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开源”摆上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位于长江干流的三峡水库。
长江三峡水库是我国的战略水源地,也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相应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量充沛且稳定。
丹江口水库是汉江流域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汉江流域的“大水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29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0米以下调节库容161.2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唯一水源地。
“通过实施引江补汉工程,连通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两大国之重器,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司长李勇表示,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将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新通道,完善国家骨干水网格局,为汉江流域和京津冀豫地区提供更好的水源保障,实现南北两利。
超级工程再次挑战多重之“最”
在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国建设者已破解了新老混凝土结合、“膨胀土”施工、穿黄河隧洞盾构施工、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城市地铁、PCCP管道工程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此次开工的引江补汉工程也将续写我国超级工程的辉煌。该工程输水总干线采用有压单洞自流输水,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具有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技术特点和“三高三多”(高应力、高水压、高地温、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工程涉及范围之广、要素之多、条件之复杂、技术难度之大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并不多见,是我国调水工程建设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工程也将促进我国重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据悉,引江补汉工程是目前我国在建长度最长的有压引调水隧洞,工程单洞距离长194.3千米;我国在建洞径最大的长距离引调水隧洞,等效洞径10.2米;我国在建一次性投入超大直径TBM施工最多的隧洞,直径12米级TBM数量9台;我国在建洞挖工程量最大的引调水隧洞,单洞洞挖总量近3000万立方米;我国在建引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最大引水流量212立方米/秒;我国在建综合难度最大的长距离引调水隧洞,最大埋深1182米,埋深超过600米的洞段占45%,面临强岩爆、突泥涌水、大断裂、软岩变形、高温、有毒气体等多重挑战。
此外,在规划设计上,从水源区到受水区,要考虑水资源情势、工程调控状况,也要考虑国家区域战略需求;要考虑与诸多已建工程的衔接配合,也要考虑与后续未建工程的协同互济;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也要统筹兼顾各方需求……如此把握“最大公约数”、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实属不易。建设管理上,工程采用深埋长隧洞输水,不仅要穿越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面临十分复杂的地质条件,还要同步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未来建成后的运行调度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织密国家水网助力有效投资
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引江补汉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国家水网的主骨架、主动脉将更加坚实、强劲。”张祥伟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东线后续工程可研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积极配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作用。
引江补汉工程与最近开工建设的其他重大水利工程,不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其工程自身建设过程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现实意义。工程开工建设,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带动用工、机电设备、原材料等需求,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对稳增长、扩内需、保就业将发挥积极作用。按照计划,今年全国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今年以来,水利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22年5月底,各地已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108亿元,同比增加54%。重大水利工程具有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多的优势。研究表明,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在织密国家水网的同时,以引江补汉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近期陆续开工,在提振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和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