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荣文昊
车辆在马路上疾驰,视野一片开阔,道路两旁行道树整齐挺拔,映衬出惠济区花园口镇整洁风貌,此时,这条繁忙的马路下,管廊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城市发展所需的给养。
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惠济花园口镇项目作为国务院下拨资金的国家重点工程,2016年开工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近日,中建二局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惠济花园口镇项目荣获2021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
在劳动竞赛中挖掘潜力
“恭喜新洛劳务在此次节点任务中获得第一名!”在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推进会暨表彰会现场,项目新洛劳务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项目团队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劳务负责人手捧29000元现金兑现激动地说道。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推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锻炼,除了项目之间开展竞赛比武外,项目还会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外部劳动技能竞赛,进一步促进技术交流和技能提升,在全国装配式建筑吊装职业技能竞赛和郑州市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塔吊司机大赛)上,项目塔吊司机杨天顺分别获得优秀奖和第一名的成绩,极大提高了项目人员参与竞赛、攻坚克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匠心独运中把控质量
“把数万吨原材料建造成一条5.75千米长,又能让自来水、污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再生水等七类管线在地下108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安家’,这在平常施工都很不容易,更何况我们还要在场地土质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部分土层的粘聚力和剪切力为“零”的黄河滩区上进行施工,你想象一下这得多难。”回忆起初接项目时,项目经理陈小锋感慨道。
为了“克敌制胜”,项目部通过比对各种方法,结合施工经验,决定采用滩区组合式基坑支护技术迎接挑战:即采用拉森钢板桩和土钉墙组合的支护结构。组合式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黄河滩区不良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难题,与传统施工工法相比,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在建设之初就提供了最稳固的防护,同时,项目主编的《河南省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填补了河南省标准体系专项空白,也为其他省份管廊验收提供了借鉴。
在创新工作中提质增效
“职工创新工作站负责人刘海军作为我的职业导师,为我的职业道路点亮明灯,而另一位技能导师在专业技能上为我授业解惑,在他们的带领下,我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项目职工刘元会在“双导师”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成长为分公司一名靠得住的质量人才。而如今,他也开始慢慢向别人授业解惑。
项目职工创新工作站通过BIM技术在图纸优化、防碰撞等过程中的应用,减少了管线返工、规避人员及机械窝工,减少的损失可达管线投入总成本的3%~5%,节约资金约1000万元。为做好廊体混凝土养护,工作站日夜专研,研究出了线带状结构混凝土自动养护体系及其养护方法施工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每百立方米节约成本14942元。
再过不久,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惠济花园口镇项目即将全面投入使用,促进郑州海绵城市建设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