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召开

探讨基于韧性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新模式

7月28日下午,在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的指导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联合奥雅纳、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在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召开。该研讨会旨在为我国大城市制定韧性城市的发展规划,形成韧性城市建设的现代治理格局,提出战略性的规划与建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万余人在线参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会长曹嘉明,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奥雅纳东亚区主席郭家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周建龙,奥雅纳董事、中国内地负责人张志强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刘千伟在致辞中说,打造韧性城市,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大力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要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把系统打通、功能做全、能力建强,打造赋能应急管理的强大利器。

张俊杰在致辞中提到,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区域规划建设理念,韧性城市当以“可抵御风险,从冲击中快速恢复,不断学习创新”作为规划建设目标,通过软硬件相互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构建多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进而弥补单个系统各自为营、独立作战的短板和不足。

郭家耀指出,中国和全球多地进入汛期,城市的防洪防涝和韧性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应对灾害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需要突破传统的防御性思维,探讨基于韧性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新模式。

本次研讨会的开场部分由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洪军主持;主题演讲环节由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暖通副总工程师、机电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刚,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上海机电和可持续发展团队负责人王凌飞主持;沙龙讨论环节由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中国区消防、风险与韧性业务负责人孙晓乾主持。

李杰在《MH-Shanghai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主题报告中指出,现代城市依然面临多种灾害风险。针对特大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核心需求,基于GIS、CIM技术和工程防灾研究的最新成果,研发城市多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并付诸应用,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致力于“MH-Shanghai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与系统”的研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成果。李杰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MH-Shanghai系统技术在上海市供水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成果。他还介绍了MH-Shanghai研发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他从全面提升现代城市防控多种灾害、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安全水平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带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火灾和燃气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的主题报告。研究团队针对超大规模建筑消防联网监测报警和城市复杂地下燃气管网泄漏燃爆规律和探测预警开展研究,聚焦我国火灾探测器高误报率使大规模消防联网监测在巨量误报警冲击下受阻的难题,创新了火灾真警自动鉴别的场报警模型和方法,创建了超大规模全国性的消防远程监测报警系统,使消防联网监测水平大幅提升;针对城市生命线中燃气安全事故机理复杂难防控,研究揭示了地下燃气管网泄漏在复杂相邻空间扩散与燃爆的致灾规律,成功研发出地下空间专用燃气探测装备和系统,研究成功了首个城市级城市生命线燃气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工程,获国务院安委会全国推广。

孙晓乾带来《城市核心区区域防灾韧性模型及实践》的主题报告。他从城市区域防灾韧性的全要素出发,阐述构建区域防灾韧性的整体体系,涵盖城市防洪防涝韧性、交通体系安全韧性、市政基础设施韧性、建筑安全韧性、公共卫生系统韧性、城市生态安全系统韧性、社会管理韧性、防灾应急韧性等八大维度,并介绍区域防灾的韧性方法和恢复机制。通过案例分享,阐述区域防灾在全过程规划、设计、管理、运营中的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燃气、供热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朱伟在《韧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主题报告中指出,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和城市治理的基层对象,韧性社区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他针对社区安全风险特征和防范需求,分析了韧性社区的特点和内涵,提出了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案例分析,对韧性社区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实践。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国方带来《高密度地区城市更新中的灾害韧性提升——日本的经验与启示》的主题报告。他从日本高密度地区城市更新的政策沿革、改造策略和问题针对性解决办法等方面,对城市更新中如何提升灾害韧性进行经验总结,并对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中的城市更新如何提升灾害韧性进行了讨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学科团队责任教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王兰在《健康城市规划与影响评估》的报告中,结合健康城市实验室开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介绍城市规划与设计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作用路径。报告探讨健康融入当前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的方式,分析多角度推动循证实践,优化城市空间的健康性,发挥空间的“治未病”作用。王兰针对疫情探讨公共健康单元设立、15分钟生活圈平疫结合等,并介绍健康影响评估的流程、工具和应用。

沙龙环节围绕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如何在疫情和汛期背景下防灾韧性,以及在“双碳”目标下,高密度核心区如何落实建筑中的“双碳”和“防灾韧性”等问题进行讨论,线上线下嘉宾同屏互动。诸位嘉宾就沙龙主持人孙晓乾提出的问题参与研讨,各抒己见。

(记者 吴真平)

2022-08-01 吴真平 探讨基于韧性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新模式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7496.html 1 3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召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