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钢铁脊梁锻造之初,中冶集团(前身为冶金部)承载了钢铁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随着钢城拔地而起,强国梦变成现实,中冶逐步锻造出一支现代化、科学化、责任强的冶建铁军。
冶金工业中,高炉是用钢板作炉壳,壳内砌耐火砖内衬冶炼生铁的工业技术。50年的工程建设实践中,中国二十冶建设了数百座高炉,创新施工手段、突破技术壁垒,以匠心守初心,立起一座座象征经济腾飞的高炉,成为该领域首屈一指的“业内专家”。
专注始于匠心
曾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天钢2000立方米高炉,见证了中国二十冶人的匠心和初心。
诞生于21世纪之初的天钢2000立方米高炉,是天津冶金工业实现战略转折的重要拐点。天钢曾经因工艺之落后,产能之低迷,一度被认为是“强弩之末”。2000立方米高炉的建设方案摆在案头,放在心上,必须让炉膛红起来,让职工的心热起来!
2000立方米高炉于2001年9月18日开工,因规划设计问题缓建,2002年7月30日复工时,被要求2004年3月正式投产,留给中国二十冶的时间不多了。
斩获过高炉建设领域第一尊“鲁班奖”的中国二十冶,对高炉建设极具“专业视角”,天钢高炉选用精料、高风温、大煤喷量等实用技术,引进了降低能耗和有利环保的无料钟炉顶设备、铜冷却壁、环保型煤气净化系统、UCAR小炭块等多项世界顶尖的技术设备。瞄准了新INBA粒化系统的可连续粒化和脱水、环保的优势;又看中比召夫煤气清洗系统的优点:利用炉顶煤气的余压发热可达到每小时1万千瓦,通过风干式除尘器和环缝洗涤塔,除尘效率可达90%……这些高炉巅峰技术被选用在天钢高炉,完美契合中国二十冶“建一座世界上技术最领先高炉”的匠心。
为了追赶失去的时间,中国二十冶创新研发先开孔、后轧制炉壳的开孔工艺,技术应用结果是6105个孔无一错漏返修,创造了100%合格的安装奇迹!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攻坚推进了炉壳冷却壁开孔的工厂化进程。
2004年3月1日,这座高炉喷涌出第一炉铁水,天钢“七十年无铁”的历史彻底转变,一座“国家优质工程奖”从此诞生。
专业成就卓越
2009年10月21日,当时全球容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世界第一高炉”——沙钢5860立方米高炉投产,年产量高达500万吨,年产值超过120亿元,5860高炉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民营钢铁的实力。它的建设者中国二十冶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创新了技术、积淀了实力。
2015年,承载着山钢集团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及转型升级重大使命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应运而生,以沙钢5860高炉建设团队为班底的项目施工团队奔赴特大型高炉群——2×5100立方米高炉的施工现场。这一次,新的历史又将被书写。
12月,日照,气温最低时达到零下十七度。为在春节前完成高炉基础施工,要在极端天气和极短时间内,完成8636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如何保证超大体量砼的保温?怎样克服水化热大、温升速率大、冷收缩引起的开裂?中国二十冶高炉专家组创新采用埋设智能温控装置,实时监控浇筑内外温度值;在内部埋设循环冷却水管降温,控制内外温差防止形成裂缝;基础外搭设了塑料大棚、增设电暖气加温;三台泵车分层规范振捣,72小时不间断浇筑……巨大平阔的施工场地,亮如白昼的探照灯,默默陪伴着施工人员披星戴月连续施工。从开挖到浇筑完成仅仅用了56天,冬季高炉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注奇迹被书写在齐鲁大地。
这之后,炉壳安装提前38天完成;“离线拼装、整体吊装”的东出铁场高架平台提前30天完成;高炉耐材砌筑提前32天完成……“变不可能为可能”是中国二十冶矢志追求超越的精神底蕴,是过硬实力涵养出的专业水准再次成就卓越。
2019年,山钢集团日照钢铁基地1号高炉再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二十冶再添金杯。
专家矢志传承
历经半个世纪的磨炼,中国二十冶形成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打破常规、勇于实践”的高炉精神,并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高炉的烈火熔炼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中国二十冶取得了包括《大面积现浇砼板平整度的控制方法》《高炉大面积泵送耐热混凝土的组合物》等在内的四项发明专利,十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五项省部级工法;五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三项为国际先进水平;编写了八项行业标准,其中四项为发布国家标准,四项为团体标准……
这些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多项大型高炉建设和改造项目中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累计新增利税超过3.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120亿元。
曾参建上述高炉工程的年轻技术员、施工员、质量员等,逐步扛起重担,有的成为项目经理、有的成为总工程师、有的成为高炉建设领域专家。他们以顾大局、抓配合、团结一心的协作精神;比贡献、勇担当、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创一流、奋争先、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让高炉建设的技术质量屡攀高峰,填补了高炉施工史上的一项项空白。
五十载历经淬炼,五十载智慧凝练。步入“十四五”阶段,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环境下,高炉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标还将再上新台阶。中国二十冶正阔步再出发,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双碳指标”早日达成贡献力量。 (孙尔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