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冶宝钢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厚植人才沃土,依托公司大学生培养计划,搭建青年“建功强企有我”平台,强化青年员工培养全过程管理,助推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近日,在2022届新员工加盟中冶宝钢之际,中冶宝钢第五分公司圆满完成了2019-2021三年大学生培养期考评答辩工作,对来自上海本部基层单位、驻外项目部及职能部室近三年入职的23名大学生进行了2021年度的工作成果考核及专业知识答辩,为周期内大学生的培养期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冶宝钢第五分公司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自身需求,探索出一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通过建立“双导师制”以及培养期考评制,以学生特长为出发点、以企业发展需要为侧重点、以成果业绩为考核点,全面推进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力度,全心打造企业人才的梯队建设。
引路子+开方子
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
中冶宝钢第五分公司党委始终将青年员工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由党委书记牵头,定期开展对青年员工的思想调研,了解青年员工在技术提升中的所需所求,解决青年员工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挖掘青年员工的优势特长。通过紧抓青年员工思想动态,引导青年树立勤学思想,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积极进取、律己成才”的思想根基。
为帮助大学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第五分公司制定并推出《高校毕业生培养实施细则》,为学生挑选负责思想教育及稳定工作的管理导师、负责业务能力培养的专业导师,开创以“双导师制”为引领的三年大学生培养期,明确每阶段的学习任务、细化并量化阶段性的业绩指标,帮助大学生清晰了解近期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且以季度沟通、半年小结、年度答辩为周期,将年度考评结果与学生本人、导师业绩相挂钩,良性促进“双导师制”的过程培养。
架梯子+搭台子
搭建青年多方位展示平台
第五分公司鼓励大学生在三年培养期内,积极完成安全干部证、三类人员等安全类,质量员、施工员等岗位资格类,建造师、造价师等职业资格类培训,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辅导大学生参与BIM基础建模竞赛、专利申报、QC成果发布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指导学生参与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维修标准的编制,强化学生对现场作业流程的了解。促进青年从思想观念上、技术技能上持续提升,着力培养高水平、综合型“青字号”生力军。
此次答辩会上,学生们展现了近一年的累累硕果:2名学生参与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荣获一等奖;7名学生参加2021年冶金建设行业BIM技术应用成果评价活动,取得行业先进的优异成绩;4名学生参加分公司QC发布,1名学生参加中国冶金建设协会QC发布,均获得第二名的佳绩;学生们完成企业级工法1篇,参与专利申报4项,撰写维修作业标准11篇,65%的学生取得了助理工程师职称,74%的学生取得了作业长上岗证、91%的学生取得了安全类证书、43%的学生取得了八大员证书……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学生们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导师们勤恳教导的见证。
压担子+创牌子
压实青力建设强企责任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击打,只有在压力和重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五分公司大学生培训导师在培养期内,通过鼓励学生们上讲台、下现场、参加比赛、参与年修等,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失败中历练,从师傅带着做方案编制,到独立完成年修各项准备;从跟着师傅拜访业主,到独立挖掘、跟进新项目。
第五分公司党委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开展五分优秀好青年评选活动,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发挥所长,“英雄”有用武之地,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天花板”,有效破解了管理岗位序列、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操作技能等级序列之间的横向转换问题。近三年来,在这些大学生中有2名成为一线冲锋陷阵的作业长,7名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9名成为技术攻关团队的技术骨干,人才晋升“单行道”升级为“多向车道”。
在日前中冶宝钢开展的科技创新评比中,“余念创新工作室”荣获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创新型团队)、技术质量部沈国强荣获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称号,他们都是第五分公司优秀青年的佼佼者,成为公司科技创新的品牌。
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不畏惧压力、不轻言放弃。伴随大学生一年又一年培养期的,除了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是阅历的增加。答辩场上看到的是一群年轻有朝气的青年,但背后映射的却是中冶宝钢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
(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