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期原材料继续大幅涨价,以及能源、物流运输成本上涨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北新防水、三棵树等一批防水企业近期纷纷宣布上调产品价格,以此来缓解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成本压力。
成本高涨倒逼防水企业涨价
3月21日,科顺股份再次发布调价执行公告:本次调价,沥青类卷材、涂料上调5%~30%,高分子类卷材上调约10%,聚氨酯防水涂料上调约15%,水性涂料上调约20%。
科顺股份也是2022年第一个官宣涨价的防水“大厂”。2月21日,科顺民用建材有限公司发布关于2022年产品调价通知函,宣布自3月1日起,对公司产品进行不同幅度的调价。其中,防水系列上调5%~30%。
东方雨虹宣布自3月16日起,对公司主营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大部分产品价格涨幅都达到20%。其中,沥青卷材上调15%~20%,高分子卷材上调约10%,聚氨酯涂料上调约20%,水性涂料上调约20%,沥青涂料上调约20%。
3月15日,上海三棵树防水技术有限公司发布调价通知函,将于3月25日起调整价格,调整幅度如下:沥青防水卷材上调15%,高分子防水卷材上调10%,防水涂料上调15%~20%。
3月16日,亚士创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亚士防水产品价格调整的通知,调价时间为3月25日,其中沥青卷材上调15%~20%,高分子卷材上调10%,聚氨酯防水涂料上调20%,水性涂料上调20%,沥青涂料上调20%。
飞鹿股份日前发布产品调价通知函,其中沥青卷材上调13%~17%,高分子防水卷材上调12%~14%,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上调12%~15%,其他防水涂料上调8%~10%。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东方雨虹、三棵树、北新建材、亚士创能、西卡蓝盾、雨中情等30多家防水企业纷纷发布涨价函,涨价幅度在10%~30%。
从公开涨价的企业来看,大多数是综合性或各领域的头部企业,但大批防水企业却“涨不起”。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防水企业众多,且行业集中度低,高附加值或高端防水市场,头部企业更具优势,大量的中小防水企业只能在较低水平的赛道上用价格手段去“搏杀”;另一方面是由于受房地产降速及国际大宗原材料上涨的影响,下游的防水行业日子也是相当难过,防水产品的价格一时间无法快速传导,防水企业在“要利润”还是“要市场”之间很难做出选择。
如何打赢这场“利润保卫战”?
受原材料大幅涨价影响,2021年整个防水行业利润出现下降。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防水行业的产量增速达到了18.0%;防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比2021年同期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12.81%;利润总额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2021年1—12月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4%。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涉防水业务的企业增收不增利已成近两年常态。根据3月22日北新建材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防水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71亿元,同比增长17.8%。防水卷材毛利率为27.35%,同比下降9.3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民生证券建材建筑行业首席分析师李阳评论称北新建材2021年“防水利润继续承压”,注意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防水产品的市场成交价并未与原材料价格同步上涨,防水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部分防水企业的产品售价已接近甚至低于理论成本价。”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提示函中称,甚至部分企业采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防水材料的功能和耐久性能,给建筑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结构寿命带来严重隐患。同时也会对防水行业生态带来重大影响。
据了解,2021年几乎所有头部防水企业的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面对毛利率继续下行,利润承压,虽然头部企业凭借产品性能更优、体量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更强,但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态势也难以承受经营压力,为此也需要通过涨价来缓解压力。而仅凭“涨价”也救不了行业。越来越多的防水企业开始意识到市场寒冬无法避免,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全面提升产品的内涵和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让企业在这一轮市场更艰难、局势更难控、竞争更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找到适合的生存空间和差异化的竞争力,从而摆脱对价格战的依赖,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盈利的诉求。
相较于东方雨虹、科顺、凯伦、三棵树等头部防水企业,中小防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积淀也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一定要避免在传统赛道上跟大牌们拼“刺刀”,要走“专精特新”的创新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专精特新”不仅适合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头部企业也可以采取这种经营策略,比如将集团旗下各业务板块做专、做精,打造一个个具有特色的业务板块,只要每个业务板块都强大,一样可以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其他因素带来的压力,众多防水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应对,以打赢这场“利润保卫战”:一是对内深挖潜能,降本增效,通过技术创新和迭代升级降本降耗,通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融合,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二是通过战略集采、多方合作、灵活采购、节点把控等措施,实现成本控制及供应保障;三是向市场要效益,对相应产品进行提价;四是通过优化和调整业务和渠道结构,砍掉没有盈利或盈利能力弱的业务和产品,同时提升高附加值、高端涂料产品的销售占比;五是实施多元化、多品类业务,通过新增销售收入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