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绿色建筑: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以陕西省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为例

文/郑海平

建筑业是城市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而绿色建筑是重中之重。从减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看,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工作之一。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更加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采用自然通风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水循环利用、绿色建材等集成技术,更广泛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环境质量和舒适度,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绿色建筑不仅是建筑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方向。数据显示,当前建筑能耗已成为与工业、交通能耗并列的三大能耗之一,建筑能耗大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30%。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建筑的碳排放主要通过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建筑维修、建筑拆解、废弃物处理等7个环节构成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数据显示,建筑全生命周期排放中,运行阶段占最大比例,约为60%~80%;其次是建材生产的碳排放,约占20%~40%;施工过程仅占5%~10%左右。众所周知,建材是支撑我国城镇建设的基础材料,为改善人居生活条件、治理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建材企业大多处于高能耗高碳排放状态。减少建材企业碳排放量,对整个建筑业碳达峰有重要作用。绿色建材是构成绿色建筑的基础,发展和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对建材行业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使用绿色建材,可以推动建立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绿色建造,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同时,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利用,从而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重新构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绿色建筑转型升级。“双碳”目标广泛影响着各行各业,建筑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能源消耗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然而,目前不仅普通大众还未建立起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很多建筑业从业者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如何做才能实现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建筑,正好符合节能减碳这一碳达峰的本质要求。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在规划层面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就是“大绿色”,也是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在规划层面大力提倡建设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就是为了实现职住平衡。仅减少驾车通勤这一项,就能减少很多碳排放量。目前陕西省各地也和国内大部分城市一样,还没做到职住平衡。因此,在接下来的建设实践中,还需从大的方面提前做好规划,做好节能减碳设计。在建筑设计层面,必须将建筑尽量设计得方方正正,这是“小绿色”。建筑外墙周长越小,建筑散热的表面积就越小,也就越节能;同时,建筑室内空间越方正也越好使用、越舒服。

近年来,陕西省一直把绿色建筑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位于西安市未央区、西安北三环与朱宏路交叉处的广联达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就是西安本地最具特色的绿色建筑,也是建筑行业瞩目的智慧建筑。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未来新型建筑的样板及标杆。在智慧建筑的功能配置和目标设计上,该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调研了解到,该项目在功能性、创新性、前瞻性上均有独特之处,尤其在“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型建筑)上有所突破,做到了“五节”,还节约了人力。除了满足各项功能要求,项目还立足长远,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为相关配套设施预留了发展空间,合理划分建筑功能、规模和布局。流动的建筑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智慧的管控系统,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建造和运维模式,触得到光、看得到影、感知到四季与环境的对话,咖啡吧、健身房、助眠舱、有氧跑道、图书阅览等功能配置,处处彰显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可以说,真正把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在了实处。

计划今年年底竣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实训大楼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验收。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楼宇智能化系统,包括一个集成支撑平台、六大信息化工程和三大保障体系。智能化系统涵盖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保自动化系统、能耗监测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给排水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18个系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方式实现楼宇智能化管理和监测。

(下转第6版)

2022-08-25 ——以陕西省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为例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7935.html 1 3 绿色建筑: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