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冷暖不均 危中寻机

——疫情与行业寒冬交错之下的上海勘察设计企业生存状态

□陈 雯

在房地产市场拐点和连绵不绝疫情的双重暴击之下,上海勘察设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企业纷纷把“活下来”作为最现实的目标。那么,怎么才能活下去?近期,通过行业协会、相关管理部门的调研以及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各类企业因规模、体制、业务类型、管理模式的不一,呈现出“冷暖”不均、困境不同的状态。

总体表现为:上市公司、央国企比一般民营企业抗压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比依赖于单一业务体系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强;数字化转型早的企业比依赖传统管理模式的企业受疫情影响小。此外,国际环境,地域壁垒,市场价格下跌,政策调控阵痛等多方面因素也使企业发展雪上加霜;又如海外市场,房地产市场萎缩,新建项目总体减少,钢材价格暴跌,设计费持续走低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市场化竞争不够充分等。而城市更新等存量改造业务增加,市政基础建设及公共设施业务增长,国家战略区如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黄河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潜力巨大的市场,数字化转型、双碳业务等也使得部分企业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寻找下一步生存之路。

一、上市公司

以上海某大型国有龙头建筑设计上市公司为例,其业务以上海市场为主,上海占比约55%,外地占比约45%,主要聚焦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如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大湾区等;受海外疫情影响,海外业务萎缩较多,占比仅1%左右。2021年度新签合同额与营收均实现正增长,整体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由于其2017年即开始部署数字化转型,2021年重点推动数字化战略,80%的业务上线运行。因此,在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其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业务推动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减少了疫情对业务造成停摆的负面影响。

该公司某下属成员企业主营业务为水利设计,其压力主要来自上级集团的考核指标与行业激烈的竞争。据其描述,仅上海市同业竞争的企业就有近五十家,同时还有外地竞争单位陆续进入。此外,由于水利设计单位自身体制的特殊性,很多水利相关业务都直接被水利主管部门直属设计企业垄断,上海水利设计企业在外地开拓业务则更为艰难。2021年,其外地市场份额在27%左右,远远低于该集团40%的考核要求。好在2022年下半年上海基建项目已经开始加速推进,对企业来说信心有所提振。

相比而言,另一家以中国能源化工EPC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在上海业务的占比则很少,主要分布在外地及海外市场。其EPC总承包上年度营收约六十亿,远大于设计额。受海外疫情影响,2021年其在海外采购、施工等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为此,该公司也进行了一些自救行为,缩减非主营业务人员。虽然今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数量不太乐观,但表示尚能生存。

还有一家重点服务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其住宅业务占比约70%。受房地产下行影响,2021年上半年与下半年业绩呈天壤之别,上半年投资增速还在增加,下半年就开始下降,项目建筑面积变小,设计单价下降。虽然政府为了救市,政策有所松动,但整体来讲地产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去年年中开始,该公司调整策略,发展多元化业态,去年8月份收购医疗产品线,拓展医疗建筑咨询业务,并开拓TOD、城市更新等业态,来抵冲住宅业务下滑造成的亏损。此外也尽快搭上数字化和低碳“列车”,借助其地产业务优势,主攻BIM及垂直细分领域的软件开发,重点关注超低能耗建筑的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业务链。

二、央国企

以上海某铁路设计见长的国家大型综合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为例,由于其铁路相关基础设施投资不减,疫情期间通过在外地建立应急中心、依托外地分院及项目部统筹协调业务开展,有效降低了上海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由于目前全国各地疫情仍在反复,要想达成全年经营指标任务比较艰难,但仍能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总体来说,没有降薪裁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另一家钢铁主业的央企设计院,地产和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则比较明显。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其带动的产业链很长。由于全国钢材价格暴跌,反过来对上游设计院的业务产生影响,部分单元甚至出现了亏损。不同以往钢铁行业的调控尚能通过努力迅速回转,此次影响比较深远,至今没有看到反弹复苏迹象,只能尽力做好应对较长一段困难时期的准备,紧缩开支努力保证现金流,积极探索新的路径。

从事绿色建筑工程咨询、检测检验和技术服务的上海某设计咨询企业,影响则主要来自外地市场及政府财政。其本地品牌在外地的辐射效应优势被疫情中断,导致2022年新签项目极少;外地不少业务受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影响,国有投资项目回款难。同时,外地企业在上海投资项目亦受疫情影响建设进度被延后。下半年,该企业比较看好“双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上海五大新城建设机遇,希望能在此类板块发力。

三、各类民企

以上海某职工规模约1000人的综合型大型民营建筑设计院为例,自2019年起该设计院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引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大数据,开展设计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事实证明,这次转型转得好、转得及时。疫情期间通过网上推广、线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进业务拓展,上半年合同额与往年相比还略有增长。这种特殊时期的新模式也为该企业自救打开了新思路。

同样较好地运用数字化管理转型的上海约700人规模的某设计院,在此次疫情期间,凡是甲方要求推进的项目均未受到影响。该企业主要以本地市场、政府部门业务为主,因此影响较小。但该企业各专业间、专业各部门间发展不均衡,市政强、建筑弱。在复工复产后,本地市政道路、水利、河道整治等业务随着政府部门的推进得以快速恢复,设计款也在慢慢回笼。但建筑板块却迟迟难以复苏,而且短期内建筑板块难有改观。

而依赖于单一的房地产项目的设计企业受创严重,如以地产类项目方案设计知名的约300人规模的某设计事务所,其约90%的业务为地产项目,之前含行政人员在内的人均产值可高达80万元,但今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寥寥,仅能发放基本薪资,人员流失率达到40%。目前,该事务所亦开始谋求转型,如加大公建项目比重、争取与央国企合作、业务范围从单一建筑向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拓展、业务链延伸至施工图阶段等。

再如几十人规模的微型建筑设计事务所,新签合同近零,进行中的项目回款难、收费低,日常固定的房租支出、员工薪资都难以保障,已经在生存线上下摆动。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相继发布了《上海市全力抗击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分别提出了21条、50条助企纾困政策,而对多数企业来讲,仔细研究政策却发现几乎没有对应可以享受的优惠。外援无靠,市场待兴,只有在坚持、等待的同时苦练内功,让自己相信“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2-08-29 陈雯 ——疫情与行业寒冬交错之下的上海勘察设计企业生存状态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7972.html 1 3 冷暖不均 危中寻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