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十四五”发展关键之年,为交流预应力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促进各类预应力及工程结构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应用的研究及技术推广,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金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预应力工程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2年中国预应力技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于9月3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聂建国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卢春房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建新院士,论坛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周绪红、缪昌文、杜彦良、陈政清、丁烈云、郑健龙、王复明、孔宪京、毛新平、陈湘生、张建民、邓铭江、谢先启、吕西林、徐建、张喜刚、庄惟敏、朱合华、杜修力、王明洋、高宗余、刘加平,共计27名院士参会。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办公室主任张松,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新,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秘书长李庆伟等领导,以及近3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1.2万余人参与线上互动。
预应力技术是重要的土木工程性能再提升技术,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首都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FAST、华龙一号核电安全壳等国家名片工程中均采用了预应力技术。目前,我国已建成近80亿平方米各类预应力建筑、96万座预应力公路桥和3.8万公里预应力铁路桥。国家可持续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将进一步推动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论坛主席岳清瑞院士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岳院士代表大会组委会对中国工程院、各承办和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院士、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土木工程与工程建设业已迎来全新挑战。本次论坛围绕预应力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讨,要直面预应力结构面临的结构抗震和抗连续倒塌等传统技术深化、结构耐久性提升等长效安全服役、川藏高寒地区、跨气候带长输管线预应力等新场景应用、碳纤维复材、高性能钢材等高性能材料与结构体系开发等诸多挑战,共同推动我国预应力技术进步和土木工程高质量发展。
聂建国院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国家“双碳”战略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安全、耐久的前提下节约工程建设材料是土木工程行业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而预应力结构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预应力技术体系,建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其发展目标定位和需求进行梳理,提出预应力技术高效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关注结构性能提升、新材料发展与全周期安全可持续等技术问题。中国工程院土水建学部涵盖建筑、桥梁、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有着土木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显著优势,希望各学科领域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土木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谢建新院士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预应力技术是发挥高强、高性能钢材及纤维复合材料作用的最佳途径,北科大在冶金、材料的学科与技术优势,将有利于助力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材料性能与工程性能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局面,并表达了对将冶金、材料与土木工程学科交叉结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热切期望。
经过一天紧张而高效的会议,2022年中国预应力技术高峰论坛完成了各项议程,圆满闭幕。 (中国钢结构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