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行业由于场地和人员具有较大流动性,安全教育培训组织极为困难,很容易沦为走过场的形式化培训。根据“事故致因”相关理论,安全教育培训是事故预防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培训后学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应获得提升。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效果,本文以“长期记忆”为评估和研究角度,选择即将上岗的钢筋操作工为实验对象,选取60名钢筋工分为3组,对其展开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的方式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估、分析。两个月的培训后,三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案例教学”和“有规律节奏复习”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而得出了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可结合“CST长期记忆模型”进行组织和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产业工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从而提升其安全意识和行为。
一、引言
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导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思路。事故致因理论如海因里希因果连锁和博德因果连锁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之一。人作为生产系统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系统安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和最根本的因素。青铜建服团队以工程建设为起点在结合大量案例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ST不安全行为干预模型(图一)。根据此模型本文以长期记忆为出发点,寻求提升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佳内容与方法。李景辉在研究安全培训时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激发了学员兴趣,让安全教育培训从被动接受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培训效果[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规律,在医学等领域研究表明以遗忘曲线为基础的新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李晶等人在手术室实习护生带教工作中,以遗忘曲线和记忆干扰学说为基础的新式教学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对改善医护关系、教学关系、提高护理带教质量及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旨在提出新的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和内容设计方案,并借此提高安全培训效果。
二、长期记忆规律
在医学上,记忆其实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结形态。不过,要储存或抛掉某些信息,却不是出自有意识的判断,而是由人脑中一个细小的构造——海马体来处理。对海马体进行好奇、兴奋、紧张、期待场景刺激时,相关神经元之间会出现连接增强的现象,与此同时记忆力能得到提升,会产生长期记忆。形成长期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记忆系统相对于其他刺激能够更好地记住关乎人生死存亡的内容。从适应性的观点来看,部分信息对于系统是不平等的,记住对自身有威胁的野兽出现的地点或者食物的位置对自己更为重要,而其他随机出现的信息对则相反。自然选择使记忆系统能记住适应性有关的信息,比如寻找食物、配偶,躲避凶猛的野兽等等[3]。
二是在费曼学习法中,“输入”可以帮助“输出”,“输出”可以倒逼“输入”。科学家发现,有意识记的成功率高,无意识记的成功率低。提高记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促进“有意识记”,加强大脑对于信息的第一印象,使大脑主动地开启记忆程序。第一,识记——编码。第二,保持——存储。第三,再现——检索。第四,回忆——巩固。从记忆学的角度看,在输出相关的知识时,等于我们的大脑不断地重复记忆的四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一遍又一遍地开垦这个知识,倒逼输入,也加快记忆和理解。
三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885年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三)。
如果将上述的曲线运用到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当中, 相当于培训的知识仅在记忆中保留, 没有立即用于实践, 相当一部分知识就会被遗忘。所以间隔一段时间后头脑中剩余的知识保有量是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遗忘的这部分知识则需要进行再次复习才能避免遗忘。
对于安排复习,就是要确定合理的安全培训复习时间间隔,赵东升通过建立遗忘的数学模型,确立了复习的周期公式Tn=2n(n=1,2,3,……)其中Tn表示学习后的复习周期数,n表示复习次数,且初次复习的时间安排在半遗忘期附近,即24小时之后[4]。
从图四可以看出,在合理安排复习的情况下,记忆的保有量能够显著提高。
三、实验
青铜建服团队通过设计本实验研究工程领域长期记忆的影响因素,工程领域中传统模式的培训方法大多采用线下集体培训,并通过考试倒逼输入的方法,因此本文不再对此展开研究。本文主要从案例记忆与复习节奏两方面展开研究,为了体现实验的可靠性及数据准确性,将实验周期设为2个月,三组实验人员均挑选即将成为钢筋工的新入场人员,三组人员的培训内容均为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三组的实验人数为各20人。
(一)实验设计
1.对照组
采用传统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即由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通过先教后学的方式,根据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对实验人员进行集体教学,复习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进行复习。
2.实验组1
采取新型的线上教学方式,实验组人员通过线上安全教育平台,获取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有关视频,对实验组人员进行无纸化视频教学。视频内容主要通过以钢筋工真实事故案例、安全经历讲述的形式引出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的主要知识,并配有紧迫感的背景音乐。视频出境的钢筋工是某施工现场真实的作业人员,其表述的安全经历也是真实未加修饰的,钢筋工相关事故案例所暴露的场景和风险都是源于真实事故案件视频素材,现实中钢筋工也会经常会遇到,和他们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学习后按照建筑施工行业实际安全教育培训现状未刻意进行强化复习。
3.实验组2
采用传统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即由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通过先教后学的方式,根据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对实验人员进行集体教学,对于复习计划,结合遗忘曲线的相关理论,分别在第一天结束,第三天,第七天,第十五天,第三十天时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二)评价方法
三组安全教育培训后,期末分别进行闭卷测试,测试内容均为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内容。三份试卷均为百分制,试卷难度适中,其中主观题30分,客观题70分。且题目均为修改过无法通过手机直接获取答案的问题,试卷的批阅及评价工作由安全管理人员完成,最后将成绩进行汇总分析。
本实验只存在一个变量,且该变量属于连续型变量。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本实验采用单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将期末测试实验结果导入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单样本T检验,α=0.05。
由结果可知sig<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组数据实验组1的置信区间为(62.44,69.36),对照组为(49.09,54.11),这组数据实验组2的置信区间为(68.87.44,73.93),对照组为(49.09,54.11)。
本实验中可以看出,“实验组1”与“对照组”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导致闭卷测试记忆保有量的显著差异,“实验组2”与“对照组”的复习节奏的差异导致了闭卷测试记忆保有量的显著差异。两项项测试可以为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方式的改良提供参考。
对于期末测试实验结果而言,实验组1、2的测试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单样本T检验得出sig<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施工企业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
(一)“真人安全经历+真实事故案例+技能知识”是安全视频的有效设计方式
传统培训往往采用PPT教学、法律法规宣讲、动画视频等方式,没有系统运用“真人安全经历+真实事故案例+技能知识”(简称CST内容模型)设计内容并应用于安全教育培训,虽然短期记忆差别并不大,但长期记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而CST内容模型结合了影响人的长期记忆原理和心理因素,对关键安全信息快速存入海马体形成长期记忆,还能一定程度干预人的逞能思想、侥幸思想、冒险思想、逆反思想与从众思想。进而加深巩固记忆,改变人对行为事件的客观态度,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抑制效果。所以结合“CST内容模型”培训内容相比传统化培训内容形式更具优势。
(二)结合实际场景,按合理节奏设置关键复习环节
传统培训采取一次性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虽然过程简单,成本低廉,但往往培训内容的长期记忆效果不尽人意,从而导致培训遗忘成本的增加。而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准点复习”理念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根据遗忘规律和本实验可知,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存着很长的时间。而恰当的复习点的建立能更好地体现出记忆效果,大大减少记忆的遗忘成本。所以,“准点”培训理念比传统培训理念更具有实用性。
但是建筑施工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准点复习十分困难。可以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每次培训后在第3、7、15、30天自动下发视频观看任务和答题任务,工人在手机上完成复习,这样企业就可以结合奖罚措施有效落实关键复习环节。
六、结论
施工安全教育培训知识量多,知识点复杂,给受训人员带来了烦恼,也是施工企业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本论文通过该实验得出了“安全培训长期记忆”的方法论:1.关联本人生命存亡的核心知识自动存入长期记忆;2.通过考试/讲解输出倒逼输入;3.用真实经验记忆方法记忆替代知识记忆;4.核心知识和技巧设置复习节奏。
参考文献
[1]李景辉,李素环。案例教学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J]。华北电业,2018(12):70-71。
[2]李晶,王伟,刘力玮。遗忘曲线和记忆干扰学说在手术室实习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02):59-62。
[3]Nairne,J.S.,Thompson,S.R.,&Pandeirada,J.N.(2007)。Adaptive memory:survival processing enhances retention.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33(2),263-273。
[4]赵东升。学习记忆与复习周期的数学模型[J]。前沿,1996(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