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9万亿元,年均增长9.4%,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平稳增长,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12年的28.2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5.3万亿元。其中,2013—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完成399.9万亿元,年均增长9.7%。2021年全国施工项目建设规模达148.9万亿元,是2012年的3.5倍;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37.0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13—2021年全国资本形成率平均每年为43.9%,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好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作用。
区域投资协同推进,力促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拓展深化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投资协同性不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7.9%,2021年东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4.4%;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0.8%和8.9%,2021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2%和26.3%;近年来,东北地区投资取得新进展,2020年和2021年东北地区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国高1.4和0.8个百分点。同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投资统筹推进。2013—2021年,京津冀三省市投资年均增长5.0%,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升级转移有序;2013—2021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投资年均增长8.6%,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顺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2016—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11.5%,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此外,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投资合计年均增长11.4%,增速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2013—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投资合计年均增长7.8%。
基础设施投资有序推进,民生相关投资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重大交通运输、水利、通信工程投资建设成绩斐然,房地产开发和社会领域投资成效显著。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1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2.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3个百分点;2021年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0.5%,比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2013—2021年,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3.4%、8.4%;水利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9.3%,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相继并网发电,大江大河治理及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投入逐年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2013—202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03万亿元,年均增长9.2%。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7.1%,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97.5亿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70.1%;202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1.0平方米、50.2平方米,分别比2012年增加8.1平方米、13.1平方米。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