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2年服贸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而今年会场最受瞩目首当属以“双碳赋能·焕发创新动力”为主题的环境服务专题展区中展示的竹缠绕复合材料。
据悉,竹缠绕复合材料是将竹子剖成篾并作为基材,以树脂为胶黏剂,采用缠绕工艺加工成型的一种生物基复合材料。竹缠绕复合材料不仅原料可再生、可固碳,加工过程也可做到节能减碳,可生物降解,使用成本也更低。其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综合造价低、承压能力强、保温性能突出、抗震和抗沉降能力强、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等特点,可替代钢材、塑料、水泥等传统材料,广泛应用于城建、市政、交通、水利、航空、国防等领域。
“竹缠绕复合材料是继钢材、水泥、塑料、木材等基础性材料后的又一种新型基础材料,终将形成十万亿级的新材料产业。”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已有7个竹缠绕生产基地先后建成投产,其余生产基地也进入建设或规划中。全部达产后,预期每年产能为1000万吨,预期总产值每年为3750亿元。
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基地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基本条件。另外一项条件是原料供应基本保障。全国竹材总蓄积量超过5亿吨,每年可砍伐量约1.5亿吨。而当前竹材每年砍伐消耗量仅4000万吨。显而易见,国内丰富的竹资源为竹缠绕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原材料。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竹资源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5个地区的竹林面积约451.4万公顷,占全国竹林面积的70%。为了保证原料供应,竹缠绕产业计划在南方部分有竹省份建立数百个竹材加工基地,向竹缠绕产品生产企业供应竹材500万吨。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在生物环保领域,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推动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示范应用。
其实早在2013年,水利部就将竹缠绕复合管在黑龙江、新疆、浙江三地进行了试用工程推广。其中,在黑龙江试用工程中,主要是为验证竹缠绕复合管在冻土层中的应用;在新疆试用工程中,主要为验证竹缠绕复合管在非正常施工情况下以管代渠的可行性;在浙江的试用工程中,主要是为验证竹缠绕复合管在高氯碱环境和公路重载荷状态下的应用效果。随后自2016年开始,竹缠绕复合管就已经在山东、内蒙古、江苏、广西、河南、山西、福建、湖南、重庆等全国各地管廊工程推广应用。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业委员会测算结果显示,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每生产1延长米直径为1米的竹缠绕复合管比螺旋焊管可节能4953.39兆焦:以每年1000万吨竹缠绕复合管与螺旋焊管相比计算,可节约粗钢4505万吨,可节约管道生产能耗6680亿兆焦,相应二氧化碳减排量5223万吨。
有关资料显示,竹缠绕技术已具备初步的标准化体系:国家标委会及国家林草局、住建部已颁布《竹缠绕复合管》国家标准、《竹缠绕复合管》《竹缠绕复合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竹缠绕管廊》行业标准。竹缠绕复合材料可广泛替代钢材、水泥、玻璃钢、塑料等不可回收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原材料,还具有低碳、节能、减排等优势,可应用于交通、市政、水利、建筑及军工等多个领域。
竹缠绕技术和竹缠绕复合材料,在践行“两山”理念、实现“双碳”目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固碳减碳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铁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