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综合

圭峰山下竞风流

——陕建三建集团承建西安国家版本馆项目侧记

□通讯员 刘喜峰 刘祥胜

7月30日,秦岭山脉圭峰山下天朗气清,树木葱郁,一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文化新地标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正式开馆启用,这座万众瞩目的地标建筑就是西安国家版本馆(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这座屹立在圭峰山下、形似宫殿的仿古建筑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创造性结合,是古城西安文化发展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是赓续传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实践。

该项目位于秦岭圭峰山下,项目场地现状整体地势南高北低,高差约73米。这个项目意义重大,在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项目的动员会上,陕建集团董事长张义光为这项工程给予了很高的定位,将此项目定位为陕建集团“五个一工程”,即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项目经理、一流的施工质量。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陕建集团特地打造了一个“超级天团”,由陕建三建集团牵头组织施工,协调陕建基础、陕建安装、陕建智能、陕建装饰、陕建机施、古建园林等参建单位,精诚团结、紧密配合。一场场“战役”、一个个节点、一项项难题……都被顺利“攻克”,这群能打硬仗的建设者们仅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在圭峰山下竖起了一座令世人瞩目的丰碑。

披荆斩棘向前冲

该项目于2020年10月10日开工,由陕建三建集团第九工程公司负责土建施工,其实他们从2019年就开始了准备工作。首先进行的是地貌的复测和清表工作,由于项目地处秦岭山脉,地面植被茂密,山体碎石和排洪沟众多,给清表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为了加快清表进度,项目部专门成立了测量和清表工作组。清表过程中,好几位同事被锋利的树枝划伤,甚至被野蜂蛰伤住院,但大家继续披荆斩棘,坚持到清标完成。项目部在建设临建时,秉承绿色施工的理念,办公生活区整体采用园林式设计,场地绿化率达80%,所用树木全部是清表时移植的天然林木,使项目部与秦岭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140万方土石方,听上去仿佛是天文数字,可这却是项目的土方工程量,较同等建筑面积的单体土方量5倍以上。不仅如此,桩基工程的支护桩有1297根,工程桩有861根。想“快”并不简单,为保障土方和桩基作业紧密衔接,项目部提出“零耽搁、负交接”的施工组织原则。投入管理人员100多人,组织劳务作业人员峰值达475人,平均每天现场作业人员为385人。现场配备各类打桩机28台,旋挖钻机15台,冲击锥5台,挖掘机7台、装载机5台,吊车21台,大型机械使用量是一般工程的3倍以上,快速有序地交叉进行土石方和桩基作业。

为了加快土方桩基施工进度,项目部开展了专项劳动竞赛,并设立了四个党员示范岗、一支党员突击队、六支青年突击队,营造出浓厚的大干快上氛围。经过全体施工人员的奋力鏖战,2021年1月26日,土方桩基施工提前6天完成既定目标,打赢了第一场攻坚战。

智慧建造聚合力

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后,项目部面临钢结构、双跨拱形洞库模架和保藏区施工挑战“三部曲”。首先遇到的挑战是钢结构工程,钢结构制作吨位大,体量达到了5000余吨,单体楼栋多,18个单体中钢结构有12个,施工工期只有四个月。

面对从未遇到的环境、繁杂的施工任务,项目经理何晓光带领大家奋勇冲击。运用了最新的科学手段,通过钢结构深化设计技术,整体造型按照设计坐标进行三维空间结构找形,对单体弯扭矩形构件进行三维弯扭找形调整以保证构件造型线条顺畅。

传世工程,质量第一。在加工钢结构前,项目部和加工厂反复沟通,使用全站仪1:1等比例放样,根据弧度值确定大样并加工制作。为了追求美观实用,钢结构没有使用传统的用螺栓连接,而是用焊接工艺,就2号一栋单体,焊接作业人数超过100人,焊接点则是超乎想象的40000多处。现场安装提前控制起点、重点,并在整体造型完成安装、焊接等工序后进行复检,保证整体造型。

第二个挑战是双跨拱形洞库模架体系,1号洞库设计为长180米,宽30多米的超长双跨拱形结构。面对模架设计这一关键技术难点,项目团队立即成立了地下洞库施工技术攻关小组,分项进行技术攻关,制定相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并邀请相关专家到现场“把脉”。

为保证100多个弧形梁,60多个弧形板成型美观、模板加工材料合理利用及加工简便,项目BIM小组利用BIM技术进行模板排版,同时在施工前搭设拱形模板样板,极大节约了洞库模板工程的工期,还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美观效果。

第三个挑战是保藏区工程。项目地处地震断裂带,采用隔震支座工艺,消除地震对建筑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建筑基础中设计188个大型隔震支座,隔震支座安装要求精度高,仅单层就达1万平方米,整体的平整度误差不得大于3毫米,这对施工进度、质量带来极大的挑战。

已经退休的三建集团技术专家白瑞忠有着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他主动向公司请战,来到西安版本馆项目,带领技术团队策划、试验,发明出一种小型微调器,放在每层的四个角,进行人为调节。同时,使用自制的测量辅助工具——平面测平器,解决隔震支垫16个螺孔对应下支墩上面的孔洞。最后一步对准工序,技术团队制作了符合施工实际的定位销,较传统方法提高工效至少5倍以上,既确保了施工的精度,也减少了返工和材料浪费率,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度。现在,这项“独门技艺”申报了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土方开挖到主体全面封顶提前20天完成,三建集团的建设者在圭峰山下奋战了240多个日夜,克服了严酷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在关节点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项目技术总工冯高伟称,项目利用陕建集团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建造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化工地”信息化一体平台,并建立了智慧工地数据中心,含有质量巡检整改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深基坑监测系统等。项目部使用多系统融合操作,实现项目管理可感知、可决策、可预测,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多次获得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表扬。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30年前,由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大师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成,成为三建人心目中的荣耀,现在,还是由张锦秋大师设计的文济阁的建成,成为了三建人新的荣耀。回首鏖战秦岭脚下的征战,三建人克服重重困难,在山林中艰难跋涉,三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在困境下扭转局面、带领团队打赢攻坚战的项目经理何晓光;凌晨检查施工区,抽屉里常备各类药品的技术总工冯高伟;每天行走3万步、全程跟班作业的生产经理王博……一位位三建人用行动擦亮了陕建品牌,兑现了初心承诺,在砥砺琢磨中积蓄了挑战极限、善战善成的自信从容和克难奋进、勇往直前的壮志雄心。

2022-10-10 ——陕建三建集团承建西安国家版本馆项目侧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485.html 1 3 圭峰山下竞风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