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交通运输等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战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3—2021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6.9%,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建设持续加强
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3—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超过27万亿元,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2021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民航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输油(气)管道里程分别达到15.1万公里、528万公里、12.8万公里、690万公里和13.1万公里,比2012年分别增长54.4%、24.6%、2.1%、110.3%和43.2%。邮路总长度达到1193万公里,是2012年的2.0倍。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成型。2021年,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万公里,是2012年的4.3倍,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9万公里,是2012年的1.8倍,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48个,比2012年增加68个,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
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跨海桥隧、深水航道、高速铁路、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型客机等国产交通装备成为我国交通装备技术能力的新名片,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21年,全国营业性货运量530亿吨,客运量83亿人次,平均每天运输1.5亿吨货物和2274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272万标箱,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我国占7席;快递业务量达到1083亿件,2013—2021年年均增长38.7%,2014年起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铁路和民航旅客周转量占营业性旅客周转量的81.5%,比2012年上升37.0个百分点。运输服务的通达性和保障性明显增强。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均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优势、补短板,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重要支撑。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充分发挥重点城市群“枢纽+通道”的综合效应,促进经济要素高效流转。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连接起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工程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对内主城市1小时通达,对外连接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放射型通道格局初步形成。中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公路和新建机场设施发展不断提速,宝兰高铁、川藏铁路成雅段、京新高速、汕昆高速等交通项目相继投入运营,进一步补足西部地区交通短板,提高中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通道能力。2013—2021年,中西部地区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3万公里,占全国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的73.0%;新增高铁里程1.9万公里,占全国新增高铁里程的60.5%;新建、迁建运输机场57个,占全部新建、迁建机场的72.2%。
加强基础设施合作建设
助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沿线国家交通骨干通道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布局。2013年以来,众多中国参与建设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投入运营。铁路方面,中国企业参与建成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中老铁路、巴基斯坦拉哈尔“橙线”轨道交通项目等铁路;公路方面,合作建成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二期、昆曼公路、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等公路、桥梁项目;港口方面,参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设和运营;信息化方面,推动建设数字交通走廊、跨境光缆信息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等。交通通信等核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与邮政通信业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均大幅提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在保供稳链、促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随着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通信等行业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