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愈发加快,辖区内的许多老旧商业设施、文体建筑等陆续启动更新,也诞生了如上生·新所、幸福里等城市更新经典案例。
作为上海市长宁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今年2月,上海影城全面启动改造。上海影城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电影院,也是1949年以来上海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电影院,被列为1991年上海市政府十件实事工程之一,也是上海最早建成的新时期十大文化建筑。曾获得鲁班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最佳电影中心设计奖,以及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
1993年,我国首次国际电影节就在上海影城举办。作为关联中国文艺界众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它的改造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日,记者来到上海影城工地看到,影院已经被包裹在严严实实的围挡中。在附近梧桐树的环绕下,项目的改造显得静悄悄。不过,静水微澜中,还是引发建筑学界的一场争论。
外立面改动较大
上海影城是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香港冯庆延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该项目从方案阶段即开始与境外设计事务所——冯氏建筑事务所进行全过程合作,这在当时是我国建筑创作过程的一大突破。
原项目包括影院和酒店。当时在用地十分局促的条件下,设计单位采用弧形的形式应对街角空间,并退让出广场空间给行人,这是十分先进的设计理念。
据目前披露的改造设计方案显示,上海影城的改造方案旨在打造全方位立体的开放空间,将影院底层沿街立面打开,提供城市展示空间,二层沿新华路和番禺路设置两个公共阳台,屋顶增加公共开放空间,通过室外坡道、电梯及扶梯到达。而酒店则不在此次改造范围内。
从效果图看,改造后的上海影城的外立面变化较大,尤其是在建筑外部增加了一段楼梯,不少专家认为,此处增设楼梯与附近街道的尺度不符。
保护当代地标建筑,国际上已有先例,国内相关法律处于“空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以《附加建筑:设计与规则》一书举例说,美国有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认定地标建筑。对于那些没有被列入建筑遗产名录的地标建筑,仍然可以通过法律、规则和舆论导向,不允许业主随意改动其外立面。
常青解释说,地标建筑的外观很有辨识性,而在美国,建筑外观不归业主所有,老百姓对于地标的辨识性高于业主的利益诉求。《附加建筑:设计与规则》里提到,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让地标建筑得以永续。此外,日本对于重要建成物也有法律保障。可以说,对于地标建筑的保护国际上已有先例。
而目前在上海,虽有历史风貌保护区、永不拓宽的街道,但对于现当代优秀建筑保护还没有立法。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寿命在30年左右的现当代建筑,其中不乏优秀的地标建筑,在更新过程中总难免“改头换面”,甚至被拆除。
常青建议,作为时间地标,有历史风貌的单体建筑也可以加进来,纳入保护范围。
对待现当代建筑,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江认为,改动地标建筑的外观,对整个城市都会有影响。地标建筑带来特殊的记忆,我们不能破坏这样的记忆。新的形式不能套用在已有共识的地标建筑上。改造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现当代建筑,不能太历史虚无主义!
伍江提到,保护现当代优秀建筑要形成共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提的保护建筑的三大基本价值上,再增加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这些价值要落到具体的描述上,化解成具体的指标,如典型性、地标性、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等。在目前法律法规系统之外,业界同仁要基于专业知识,形成舆论导向,着手先于保护,并推动现当代优秀建筑保护的立法。
伍江又举例说,上海最早在全国建立历史保护建筑法律法规体系,早在2002年通过的《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就列出各种类型的建筑,并加入“建成30年以上”条件。伍江解释说,30年的年限是根据罗小未先生提议,因为外滩的建设就是以30年为一周期。另外,在上海公布的第五批历史保护建筑名录中,已经涉及工业遗产、特色民宅等。现在要推动第六批历史保护建筑尽快出炉。
从“理”的角度促进“法”的完善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杨明认为,上海影院代表当时一流的设计水平,是时代沉淀下来的标识,它的外观值得保留。有公共记忆的地标建筑,如果用不恰当的手法改动,会影响到历史观。而没有历史参照点,人的定位、思想的稳定性都会出现问题。
杨明谈到,虽然有一些项目改造是合规的,但不意味着就是合“理”,在相关保护法未出台的情况下,我们要从“理”的角度促进“法”的完善。如果改造可以从这个“脸”直接变成那个“脸”,今后这样的“改头换面”会不会大量出现?如果什么都可以变化,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堕入历史虚无主义?所以,改造项目的格调要高,不能直接涂抹、粉饰,“面目”一定要清。
杨明认为,对于保护建筑要有清晰的定义,从历史风貌保护角度、规划角度去反映问题,而关于现当代优秀建筑的保护,需要法律界人士介入。今后推动现当代优秀建筑保护时,要站在公共建筑角度,或从城市历史的角度看,具体价值在哪里,要不要保留历史信息,有没有重点保护的部位。让这些做法形成“日常”,而不是“一事一议”。
提高建筑美学培育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建筑师陈梦驹认为,每个时代的审美价值不一样,而建筑保存了各个年代的美学价值,所以,这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都值得尊重。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建筑还没走完生命周期,就面临功能改造,其功能生命非常短暂。陈梦驹建议,学校要增强建筑美育的提升。
伍江附和道,当前社会审美在下降。对于已经成为地区标志的建筑,在改造时更应该慎重。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说,在一个城市中,既有古老的建筑,也有近代、现代的建筑,正是这些丰富的层次构成城市历史的年轮。所以,改造项目必须要考虑与城市的关系,改动的部分是否与城市尺度相符。
上海已完成优秀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调查
据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副秘书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既有建筑改造中心的寇志荣博士介绍,2019年1月,上海完成研究报告和上海优秀现当代高层建筑价值试评估(1.0版课题)。15栋高层建筑推荐名单里,上海影城赫然在列。
在上海市建筑学会指导下,课题组发起2.0版课题,并在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立项,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各大行业单位共同开展《上海优秀现当代建筑(1949年至今)价值评估与调查》。
今年1月,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上海市优秀现当代(1949-2000年)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今年7月,上海优秀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调查成果完成。
尽管做了大量调研,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现当代建筑改造项目的进度远远快于立法保护的速度。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认为,上海影城的价值是清晰且具有共识的,代表了20世纪九十年代优秀的建筑设计水平,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认可,并且它还是全国第一座五星级影城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举办了我国首次国际电影节,对于行业、城市及市民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目前的改造方案对原设计的整体性影响较大,且这样大手笔的改造不可持续,在潮流退去之后又将开始追逐新一轮的流行趋势,如此反复,建筑的价值将永远无法得到沉淀也延续,也会切断城市发展的序列,留下城市发展的遗憾。上海市建筑学会作为建设领域的专业学术团体,有责任和义务持续跟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突出价值的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动态,积极呼吁各界人士关注城市文脉延续、关注城市风貌保护、关注城市历史进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