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业界·资讯

第十二期明湖论坛“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专题研讨会举行

11月2日,由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二期明湖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围绕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开展分享和研讨,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等七位专家学者从长城保护的新进步、长城保护的“北京经验”、罗马边墙开放利用方式与基础、长城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及科技手段、长城建设信息考证、长城文化带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做专题报告,为长城保护利用提出了宝贵的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学术见解。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主持论坛并讲话。他介绍说,明湖论坛旨在全方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术深入研讨,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本次以明湖论坛为平台,围绕长城保护展开分享交流,有助于进一步从学术角度为长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将文化传承、人文精神、艺术创新融入长城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北京长城文化带以及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同时也为纪念《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更深层次地研究挖掘与展示长城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宋新潮以“近年来长城保护的新进步——以箭扣长城保护为例”为题,总结了箭扣长城的保护情况与近年来对于长城保护的创新理念和共识,同时介绍了长城保护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和规划情况。他指出,近年来人们对长城的认知有了深刻变化,长城已变为人和自然共同构筑的一种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形态,对长城所产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就该有相应的保护修缮原则。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教授汤羽扬以“长城保护的北京经验”为题,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多年实践积累下的长城(北京段)保护宝贵经验。一是助力长城保护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二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近4年承担长城抢险维修工程50余项;三是开展长城研究性修缮保护,探索科学保护的技术途径;四是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做深做细长城保护工作;五是探索预防性保护途径,逐步实现日常保护常态化;六是长城保护与价值发掘、展示阐释同步,将文化传承作为目标。最后她强调对长城保护的深入探索还在路上,希望各方专家学者能从多角度出发为长城保护出谋划策。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冰以“罗马边墙开放利用实践及其学术基础”为题,介绍了罗马帝国边墙的构成要素,并展现了考古公园(荷兰)、战场遗址(德国)、军营(荷兰)、罗马殖民市(德国)、城堡(荷兰)四处开放利用的精彩实践案例。她希望通过研究、保护、阐释和管理措施,以尊重、平衡和提升文物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元价值为原则,使公众、当地居民和游客可以更便捷地以物理、知识和情感等多种方式接近文物,理解文物价值,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

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黎冬青以“科技助力长城保护”为题,介绍了北京长城保护概况以及科技助力下现代测绘技术辅助长城保护设计、长城敌台结构安全评估、预防性保护探索,同时结合审美要素对科技助力下的修复实践案例进行了回顾分析,成果为管理者实施长城本体及环境保护、开展展示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为长城保护区划的调整及长城展示利用工程选址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林以“明长城保护问题与对策”为题,介绍了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大背景下明长城本体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此,探讨了长城本体保护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形制研究与保护措施,最后还分享了对长城管理制度与对策的思考,以期为指导长城保护工作者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发挥作用。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兵以“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隘口位置与范围考”为题,从八达岭长城隘口的地理次序、历史距离、历史名称等多方面着手分析,揭示了长城隘口的“真实面貌”,对长城的文化传播以及保护传承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和切入点。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贺鼎以“数据驱动决策:北京长城文化带可持续发展适宜性评估”为题,介绍了基于长城聚落遗产基础数据库构建的、能够实现北京长城文化景观特征识别、可持续发展适宜性评估以及遗产廊道智能规划与决策的智能规划辅助手段,分享了以数据驱动为主的城乡保护与更新研究成果。 (张大玉)

2022-11-07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759.html 1 3 第十二期明湖论坛“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专题研讨会举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