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智慧化转型是产业升级方向。11月9日,据住建部官网消息,北京等24个城市被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这也是我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此次试点目标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动试点城市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政策体系、发展路径和监管模式。二是加快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三是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
据介绍,本次试点既安排了完善政策体系、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和创新管理机制四项必选任务,也提供了打造部品部件智能工厂、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完善标准体系和培育专业人才四项任务供地方结合实际自主选择。同时试点城市还可根据试点目标提出新的任务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必修课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0.6万亿元,同比增长7.8%。建筑业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在部分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也是为了全面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筑业仍然是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非常传统的行业,还面临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等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表示,因此,建筑业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智能建造,集成5G等新技术,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打造智能建造试点,推动多地域、多领域、不同规模、不同细分赛道的建筑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摸索出不同的路径和经验。”王鹏说。
王鹏还表示,参与试点的城市,建筑行业会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增长期,相关项目能得到政策、资金以及应用场景的支撑。同时,随着这些城市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水平提升,未来城市整体的智慧化程度、智能治理程度、智慧社区的建设都会得到促进,有利于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实际上,部分智能建造的技术和装备,目前已在多地建筑项目现场有所应用。比如,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项目,就充分运用了智慧建造平台,建筑主体和部分工序先在工厂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完成,再到现场组装。
中建六局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郑恒说:“有些构件就在工厂施工,施工完直接在现场组装,组装完之后只需要拿构件进行连接。装配式建筑也是智能建造的一种形式,改善了现场的噪音、施工速度慢、材料浪费,就是节水、节电、节能、节地。”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让传统印象中的施工工地变得更环保,施工效率更高,施工管理更规范,施工安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郑恒还表示,智能建造普及推广后,技术成熟的建筑机器人恰好可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现在施工的工人平均年龄都偏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又脏又累,时间得不到保证,建筑工人资源紧缺。”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智能建造的推广和普及,短期内势必涉及施工企业成本的增加,懂技术会操作的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由易到难,分步骤、分阶段推广智能建造技术,从现场出发,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从市场出发,以产业化为导向,是建筑企业的务实选择。
中建八局二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房海波表示,目前,建筑业产业数字化程度低,智能建造尚未形成有效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性不足,智能建造相关创新业务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房海波说:“好多机器人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故障,现场的应用尤其项目部对它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智能建造想非常好地往前推进,一定要有很多配套政策来加持。产业工人的能力认证,目前在行业上并不是特别成熟。”
目前,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才需求与培养数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纪颖波表示,目前全国已有70所院校开设了智能建造专业。现有人才缺口指的不仅是技术工人,连管理人员也缺。她说:“最关键的是现在都没有工程师,在现场工作的时候,核心问题还是要有相应的工程师带领团队去做。施工组织也好,技术方案的设计也好,在这个方面能够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工程师是不足的。”
纪颖波认为,智能建造的试点推进,各试点城市需明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和界定智能建造的边界,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考虑,统筹推进。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