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城是上海五大新城中开发面积最大的开发区,在城区建设过程中紧抓绿色发展,先行先试,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标杆的“新赛道”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日前举行的2022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在演讲中介绍,临港新片区是承载国家战略任务和使命的重要地区,随着开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各类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文生态彰显活力,开放创新逐步深入,临港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同时,围绕着“绿色低碳,智慧宜居”,临港新片区用先行先试在住房、交通、能源、生态、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等方面积极运用最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将前沿节能低碳的技术和多元化的智慧场景不断融入城市开发建设,助力实现城市智慧生态功能叠加,打造百姓宜居宜业的家园。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布局
围绕国家、上海市“双碳”战略目标,根据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五大新城的“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理念导向,临港把建设“智慧生态的未来之城”“宜居宜业的魅力之都”作为新城发展的重要目标。
吴杰介绍,2021年,临港陆续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建筑低碳建设导则》等多项指导政策,并成功创建了临港首个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项目——先行示范区,示范区以打造绿色低碳新起点、未来前沿新高地、复合畅达新标杆、韧性发展新引擎为愿景和方向,提出了38项绿色生态指标,通过绿色建筑、低碳景观、低碳能源、智慧人文、低碳产业、土地利用、绿色交通、水资源、固废资源、韧性环境等十个专项的建设,率先迈出绿色低碳城区创建的第一步。
今年,正值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之际,新区管委会发布了《临港新片区着力建设“智慧、低碳、韧性”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方案》明确,临港要打造智慧城市领先标杆、形成低碳城市引领示范、构建韧性城市安全体系三大方面。到2025年,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的示范区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新建住宅、公共停车场、充电桩配电率达到15%,新建屋顶光伏及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下降10%,绿色交通比例达到80%以上。
综合运用节能低碳新技术,促进新城集约绿色发展
“临港新片区在绿色低碳实践项目中,通过衔接上位规划要求,对照绿色评价标准,构建项目生态指标,为每个项目量身打造合适的节能低碳技术。”吴杰介绍,例如编制了《顶尖科学家社区低碳试点区建设方案》,重点推进绿色低碳的高品质建筑、高效可靠的能源利用、高碳汇的公共空间环境、绿色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四大方面的引领建设。同时,结合项目近远期的开发进度,近期重点打造包括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氢能分布式能源、景观绿肺、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智慧公园等7项低碳示范工程,落实屋顶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高星级认证、高碳汇等绿色低碳建设要求。如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项目的定位为顶科社区和周边区块的重要城市节点,对此进行了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力求打造低能耗低碳排的高品质建筑。此外,该项目还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响应上海市节能减排降碳重点工作中的“强化建筑节能,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任务,成为上海市首个超低能耗公建项目,也是上海市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建项目,实现了大型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建设的重大突破,为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提供了临港样本。
覆盖多元智慧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新城品质能级
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城市数字经济、“一网通办”政务体系、“一网统管”治理能力加速发展,正逐步成为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区。吴杰透露,通过创造智慧生态空间,促进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智慧文旅新,增强智慧数字服务能力,提升智慧社区服务,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打造智慧生态体系,到2025年,临港将基本形成“滴水湖AI创新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推进10格“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打造60个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的数字生活场景运用。
在智慧交通方面,持续优化路网,推进中运量数字轨道建设,建成慢行步道、布局车路协同设施,建设智能道路感知、智慧停车、集中建设地下停车库等,实现智慧出行场景。
在智慧社区方面,符合要求的新建建筑在设计、施工阶段全部要使用BIM技术,鼓励推动运营BIM,交付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开展绿色建筑智能化管理,扩充智慧活动、养老等应用场景,打造社区CIM平台,为新型智慧社区赋能。
在智慧能源方面,提出开发地块能耗强度标准,通过节能降碳示范、可再生能源利用、分布式能源集中供给,构建智能能源大脑,实现区域能耗总量控制目标。 (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