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 三大城市群的世界级想象空间(下)

(上接10月24日第6版)

金融与城市群经济相互伴生

金融在城市群发展中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撰文表示,理论和实践表明,金融与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与所处阶段相互伴生,金融潜能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所形成的金融经济力成为推进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曾刚介绍,由于我国将金融发展划片管理,长三角区域的金融行政管理分属上海和南京两个分行管理,这导致长三角城市群与金融区出现了错位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协同发展的障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发言人告诉新京智库,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分别为金融、科技、产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则三者兼备。大湾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内地九个城市各有不同且可以互补的优势。香港既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同时在专业服务及科研等方面享有优势。广东省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产业带,其中深圳是集聚内地创新科技资源和人才的枢纽。

抛开香港和澳门,周密认为,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区域经济实力比较强,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比较好。周密表示,珠三角区域的不足之处是,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没能形成金融合作协调机制。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金融要素的流动。对于京津冀而言,周密认为,京津冀区域的优势是北京的金融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能力突出。其中北京的综合金融实力最为突出,证券行业较为发达;天津在特色专项金融发展中存在亮点;河北的金融发展差距较大,以银行等传统金融为主。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王鹏表示,不管是哪个城市群,金融业的发展都还没有很好地反映出企业发展的内在本质。这跟中国股市、金融市场有很大关系,就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上涨或下降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家企业的业绩发展水平。

区域协同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三大城市群还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力度还不够。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介绍,相比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在这方面会比较明显一些,因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产业关联度较低。北京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和服务业为主,河北是以钢铁、煤炭、电力等靠近原材料工业、能源等产业为主,三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和断档,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产业上下游关系,这也导致了京津冀技术交易量很小。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杜勇宏等人撰文指出,北京是我国论文发表、专利发明和技术交易的高地,相比之下,与距离北京较近的天津和河北的论文合作、专利合作和技术合同输出并不多。京津冀三地并未充分体现协同创新,亦未能体现区位优势,特别是与企业商业行为直接相关的专利合作和技术合同输出成交额两项的优势不明显,京津冀协同创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曾刚介绍,其实上海与江苏、浙江的技术交易市场也是分开的。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合作方式是等级扩散,即专利合作在“北京和上海”“北京和深圳”互相之间合作更多,而三大城市群内部合作少。“因为北京、上海或深圳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差不多,容易形成共识,达成合作共赢的方案。”

王鹏认为,这是因为城市群内部的互助机制做得还是不够好,这可能与区域发展水平不同有很大关系,因为各个城市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观念还是比较重,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意愿也不是很强,“这一点在珠三角也是比较典型的。”

问题是,三大城市群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同时从事人口经济学研究的王红霞表示,从城市群竞争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来看,三大城市群建设进程中还面临着两个瓶颈(潜在制约因素),即人口老龄化对人口流动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土地、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带来的制约。

与此同时,我国普遍存在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和居高不下的土地成本,在周边国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竞争下,将不可避免地对进一步吸引全球生产和服务业转移造成一定影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难免会进一步影响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进程。”王红霞说。

离世界级城市群目标越来越近

尽管中国三大城市群与五大世界级城市群还有一定距离,各城市群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优势也很明显。

王红霞表示,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共性优势在于人口规模庞大。即便是人口规模最小的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约1.1亿)也是世界五大城市群中人口规模最大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1.5倍左右。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长三角地区总人口超过2亿,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也是助力长三角城市群立足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突出优势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内部的交通一体化程度较高”,王红霞说,这受益于我国高铁和城际快速交通的日益完善,“一小时通勤圈”已经覆盖城市群内部大部分城市,三大城市群内部基本实现同城化效应,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进程。

近年来,三大城市群也取得了不小成就。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级城市群水平,某些指标甚至超过了一些五大世界级城市群。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其在一些方面已经成功跻身世界级城市群之列。2022年2月28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1)》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公开总量约12.20万件,仅次于东京湾区,是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2.88倍和3.40倍。粤港澳大湾区PCT公开量一直保持正增长,2016-2018年增幅较快,自2019年以来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年复合增长率仍居四大湾区之首。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发言人表示,根据《规划纲要》,香港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会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据《经济日报》报道,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持续增强协同联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京津冀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产业对接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成立5年来,紧密推进与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合作发展,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其中北京企业占全部新注册企业的三分之一,科技型企业占40%,已成为京津两市重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链加快形成。2014年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两地的技术成交额累计达到176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两成。

更为显著的变化是GDP。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13年的6.2∶35.7∶58.1变为2021年的4.5∶30.6∶64.9。这种差距还将进一步缩小。2020年10月,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促进南北区域均衡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

对于世界级城市群,沈开艳认为,世界级城市群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概念。一般来说,长三角城市群不包括在内。但长三角在经济总量上的优势也很明显。王红霞介绍,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基本达到甚至超过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亦称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国中南部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水平。

(肖隆平)

2022-11-21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792.html 1 3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 三大城市群的世界级想象空间(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