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2)”在苏州举办。会议主题聚焦“低碳水乡,智慧规划”,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业内精英、政府管理者齐聚一堂就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关键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11月12日,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2)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了开幕式,国内外相关领域11位专家做主旨学术报告,共同就水网地区传统营建智慧与文脉传承、数字化规划技术与应用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入讨论。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段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分别致辞。开幕式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赵晓龙主持。
段进表示,本次会议旨在从水网地区的传统发展中汲取智慧、传承文脉,探索城乡空间与水融合的规划与建设策略,必将对中国特色的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形成有益补充。
石楠表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水网地区,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与成就,蕴含着人水共生的智慧,也存在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问题。会议将持续贯彻落实二十大会议精神,提高城乡规划治理水平,推动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聚焦低碳水乡,智慧规划,搭建平台共谋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
顾菊平表示,此次盛会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开放交流的平台,也将为科学推进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11月12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勇主持。
段进首先阐释了“空间基因”,通过对不同时期、规模、功能、环境城镇的田野调查、历史研究和案例实证,建构了“空间基因”的定义、作用和规律。其次,他在江南水乡“空间基因”的研究基础上解读了水乡聚落文化要素,系统梳理和提取了水乡空间的聚落、街坊与建筑基因。最后,他通过苏州博物馆、嘉兴木心美术馆、苏州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三个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江南水乡“空间基因”传承的规划理念,并分享了研究团队基于“空间基因”传承设计理念的水乡客厅设计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周岚围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题,首先从江苏人口、经济、城镇等发展实际出发,阐述了江苏水环境治理历程以及持续的水环境治理行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其次,她介绍了由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江苏倡议(2021)”。最后,她围绕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绿色、健康、人文”价值导向,介绍了由江苏省住房和建设厅等五个单位在国际论坛上共同发起的“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家园——江苏共识(2022)”。
俄罗斯建筑工程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莫斯科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瓦列列耶维奇从俄罗斯水体污染案例切入,针对城郊地区人口配额供应问题,提出运用营利性和竞争性经济的资本主义学说来解决水网地区的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闫凤英认为,智慧系统的建设是区域低碳发展科学规划的基础和技术支撑,并提出实现区域低碳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她介绍了区域碳排放特征的识别方法以及碳排放分析框架,讲述了如何利用智慧技术与云服务平台架构将低碳研究成果应用于县域低碳发展数据与智慧规划的运行场景。
11月12日下午的主旨报告分别由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王雨村、吕飞主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从滨水空间的演进特征、滨水地区的文化景观、滨水环境的再生转型三个层面论述了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复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雷振东通过分析水、流域与三生空间的关系,阐述了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要素和结构性抓手,进而提出了构建“3大区、7亚区、24子区”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教授尼尤斯分享了关于未来城市三角洲规划的荷兰经验。他认为,开发河流空间项目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系列横跨整个水系的子项目,进行适应性城市改造,以启动新的城市发展,创造新的自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尚武指出城乡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他以上海的“三农”问题为例,阐述了江南水乡地区城乡关系演化与乡村地区的结构性转型,并基于对江南水乡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考,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孙一民提出了快速城市化下三角洲的适应性城市转型的综合性多尺度设计和规划方法,并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开展研究。他介绍了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琶洲中东区概念城市设计以及南沙灵山岛城市设计等案例。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利兹·夏普分享了英国东海岸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全民参与机制的搭建,通过雨水收集管理,更好地发挥社区的规划参与权,进行基层治理创新,以应对气候变化语境下的城市洪涝灾害。
苏州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教授范凌云以“江村”片区为研究对象,分享了水网地区跨域连片乡村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她提出要注重对“区域面上”“村庄点上”的建设统筹,通过构建“多级联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规划师下乡服务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多主体合作、“省-市-镇-村”多层级协同,提供“党建”+“乡建”的全程陪伴式服务,并分享了“江村”片区4镇9村乡村规划的系列规划策略与实施成效。
11月13日上午,两个平行论坛和两场青年论坛同时展开,16位国内知名学者、业界专家进行了平行论坛分享,22位青年学者进行了青年论坛交流。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每两年一次,旨在为国内外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的同行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阶段性关键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讨论交流,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水网地区城乡转型发展,在全国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周敏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