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26日,但其历史可追溯至1926年筹备、1927年正式成立的全国建筑师学术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日前,上海市建筑学会举行了“上海建筑师学会95周年纪念研讨会”。通过回顾学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希望从中汲取经验,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95年前的中国建筑师在做什么?
上海建筑师学会于1927年10月成立,次年转为中国建筑师学会,首任会长为庄俊先生,副会长为范文照先生等。
1931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达到39人,其中以上海建筑师为主。早期会员大多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执业建筑师,如吕彦直、张光圻、范文照、庄俊、赵深、巫振英、黄锡霖、董大酉、陆谦受等。
这一时期,在上海诞生了华盖建筑事务所、庄俊建筑师事务所等颇具影响力的华人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都是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他们所设计的项目是中国现代建筑早期实践。
学会对促进建筑业界交流方面贡献极大,如主动征询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营造学社,统一建筑学术名词、编成词典,实际做到“把上海的营造家、建筑师、工程师团结起来,掌握好新技术,才能和洋商作竞争”。
1931年11月,中国建筑师学会主办《中国建筑》创刊,1937年4月停刊,共出版了30期。以《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代表的出版物在建筑学界意义重大,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建筑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了行业内外对建筑与建筑师的认识。
在回顾这段历程时,专家们纷纷对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建筑学会第8、第9届理事长郑时龄说:“上海建筑师学会的成立表明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祥地,第一代建筑师留洋回来大多都在上海发展,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说:“第一代建筑师大多有西方教育背景,但在国家相对落后的时候,依然选择回国,以自己的才华能力报效国家,值得敬佩!”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认为:“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第一代建筑师是开拓者,作为中国人,他们在志气上和建筑创作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们创立的业绩至今让我们受到鼓舞。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敢于与外国建筑师竞争,至今在上海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评价道:“可以用‘源、流、传、创’4个字来表达上海建筑师的发展。上海是西方现代性引入中国的第一站,追溯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上海可称为‘源’。回顾现在国内的大设计院历史,多数从上海起始,流向各地可称之为‘流’。上海的设计院与高校如何传承,建筑界如何保持行业价值、如何坚守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传’。上海建筑的特殊性如何体现?如何实现批判性、创新性,这是需要我们现在证明自己的‘创’。”
直面当下中国建筑师的困境
追忆前辈建筑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专家们又对当前我国建筑师的职业地位、发展前景面临的困境提出自己的见解。
汪孝安提到:“中国古代关于建筑师的记录很少,近代范文照曾表达过社会对建筑师的不理解被称为‘工匠’,到如今仍然存在对建筑师角色的忽视。在对建筑重视不足的环境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建筑原创设计等都很难做好,建筑师的作用无法达到公平合理评价,我们在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借鉴前人的智慧。”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伍江认为:“追溯至建筑学的确立,建筑(师)原本不是汉语既有的词语,从文化渊源出发,中文语境下很难直观从名字认知到建筑的文化价值,而我们的建筑学的根、建筑学的内涵、建筑师的共同价值观是可以从学会的渊源中寻找的。建筑师可以类比为乐团的指挥兼编曲,当下环境不仅需要建筑师的自我认同,还需要传播建筑学的意义和价值观,同时学会作为行业共同体,是职业的交流平台,承担着为大家提供角色的认同,同行的信息,交流推广建筑文化的责任。”
郑时龄认为:“现在有些地方对中国建筑师还缺乏认识,甚至于一些重要的项目国际邀标都未邀请中国本土建筑师参加,同时受各种现实因素影响,建筑师发挥的原创性的机会比较少。希望以后能够呼吁更多地给予中国建筑师与国际建筑师同场竞技的机会,鼓励更多本土建筑师创作优秀的原创作品。”
唐玉恩补充说:“第一代建筑师他们树立了行业公正、健康、正面的标准和心态,鼓励后辈进步。但是现在的环境有些令人困惑,项目的竞争标准,制度的执行还有待改善,建筑师负责制是承载着前辈们成立学会时的精神。”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卢永毅说:“建筑师职业的诞生为现在留下了三个遗产:第一在于中国建筑师职业的建设,当时年轻的建筑师归国不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短时间内就能够做出非常优秀的作品,建立了建筑师的职业地位。第二在于职业精神的建立,当时建筑师们所具有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感非常强大,如在学会成立后的发展之中,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和宗旨,如今看来都很了不起。第三在于实践智慧,在近代上海由外国人主导的背景下,他们凭借自身才学和能力很好地完成项目,还能以学院派的背景迅速跟上时代发展完成风格转变,这是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智慧,构成了上海的魅力。”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沈立东说:“第一代建筑师回国所做的贡献令人敬佩,当时的建筑师有团结的精神和文化的自信,这也是现在我们需要强调的。现在的项目会出现只有外国建筑设计公司参与竞标的情况,上海建筑师参与评选获得成绩有限,好在近几年在慢慢的转变,行业发展在政策、制度建设、城市创新都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应该成为设计的原创地,对未来充满信心。”
行业组织壮大
1930年左右,上海建筑师学会会员总数约五十余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上海市建筑学会颇具规模:有团体会员与个人会员两类,已有团体会员380余家,个人会员4800余人。
从上海建筑师学会到上海市建筑学会的九十五年间,学会秉承着最初的创办理念,为上海乃至世界的建筑行业人员提供开放、包容、多样的平台,促进行业交流、支持行业发展。
上海市建筑学会第10、第11届理事长吴之光说:“共同缅怀老一代建筑师筚路蓝缕开创的事业,也启示了当代建筑师,要坚持和发扬老一代建筑师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今天学会已经发展为五星级,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和社会的影响力,这是一代代学会人共同的努力。”
上海市建筑学会第10、第11届副理事长项祖荃说:“1927年学会成立到现在95周年了,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成立学会起,学会一路走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伍江说:“上海建筑师学会与上海市建筑学会的历史是延续的。新中国成立后两者衔接,学会的地位在于今日取得的成就,而成就主要在于文化的积累,后来者叠加前者。”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总结说:“纪念上海建筑师学会成立95周年,不仅仅是回顾历史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为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一,他们大多是在西方‘布扎’的教育体系下接受教育,却怀着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国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现代性。以文化自信的坚强意志,在中国与国际建筑师同台竞争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令人敬佩。第二,他们以国际惯例建立起中国的行业社团组织以职业道德规范自律,以专业的职业操守开展经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条款,履行建筑师负责制向业主和社会贡献建筑师的专业能力。在当今推行建筑负责制或总设计师制度的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第三,今天的从业者不仅要缅怀第一代建筑师所做出的贡献,更应该学习他们敢于创新,坚持文化自信,加强行业自律,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向业主和社会做出建筑师应有的贡献,争取回归建筑师职业责任所赋予的社会地位。”
(本报记者 吴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