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综合

河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俞慧纯

摘要: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显著增加,各地都在进行河流湖泊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的整治美化,美丽河湖建设已成为水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被列为政府的民生实事工程。但很多项目却被钢筋混凝土包裹得严严实实,表面看起来整洁干净,实际已严重破坏了项目的水体生态,从城市到乡村,很多河道统一规格、裁弯取直、过度硬化,植被与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直接破坏而严重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本文根据这些情况呼吁河湖治理建设中应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水利的理念,使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一、河湖的现状

河湖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美丽河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护岸工程是河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湖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的河湖治理过程中,护岸工程建设一般只强调了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功能,在设计时,为了稳定河势和强调河道的防洪安全,着重考虑护岸的抗冲刷、稳定性等指标,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会大量采用一些硬质材料如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等来作为护岸工程的结构形式,对河湖的原始生态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导致河湖生态系统的退化、河流窒息失去生机。主要突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思想僵化。河湖治理工作局限于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等基本使用功能。堤线设计平直,河道的形态不断趋向直线化,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河道断面设计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化形态,改变了原有河湖的水流流态。而为了稳定河势和强调河湖的防洪安全,或者为了降低工程借地、征地带来的一系列政策处理问题,甚至为了施工建造方便,设计常常运用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建造护岸,而很少考虑河湖的生态、景观、文化等其他功能。于是,青竹、水杉和芦苇没有了,鱼虾、青蛙和乌龟也没有了,原始的河湖变得面目全非,土体与水体的关系被割裂,水域中的生物与陆域中的生物被隔断,然而这个原始面貌是历史变迁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与生物的独特性,这些水陆过渡地带的植被是由草本、灌木、乔木不同类型植物的自然组成,是一些昆虫、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觅食、栖息与繁殖场所,也是一些鸟类的迁栖区。护岸硬化后,河岸原始林地变得残缺不全,河湖由于缺少了泥土质孔隙等,许多水生生物无法附着存活,水、陆植被的连续性和过渡性也被破坏,使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交流阻断。河流生态系统的失衡,食物链的断裂,自净能力的丧失,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违背了河湖治理的初心。

(二)人文底蕴消失。河湖堤岸硬化后,原始河湖的河势、河貌特征消失不见了,河湖失去了其原生态功能,河湖从前的滨水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与河湖原本的和谐关系被破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放眼望去一片灰白色的河湖堤岸,人们失去了往日那种蓝天白云、秀水泱泱的河湖景象,人们也失去了往昔那种水水相通、湖湖相连的自然野趣,人们更失去了内心深处那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期待,曾经串联滨河的名人古迹、曾经因河而生的水运文化、曾经梦里水乡的故事传说,甚至一个城市的清秀灵气都随之而失去。与此同时,硬化的堤岸也带来安全隐患,岸坡光滑陡峭无抓手,人一旦掉下去,很难爬上来。因此,顺应原始自然的工程建设才能为人类发展提供充满诗意的栖居空间。

二、河湖建设生态保护的建议

(一)要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建设部门、审批部门、监督部门相结合的生态管理机制,坚持“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开展项目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让生态保护落实到工程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对所有的项目建设参与者都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及时公开发布生态保护考核成绩,在公众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生态保护考核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促使参建单位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管控职责,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习惯和生态保护意识。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出台河湖整治工程建设相关行业标准,并纳入工程项目验收规程,从源头上确保项目建设中参建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规范。

(二)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单一的注重工程使用功能的理念中走出来,重视生态建设的设计,因地制宜,考虑建设、景观和生态的综合性建设方案,保留其原生态之美与自然生机。堤线布置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

堤型选择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在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因素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要求,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有条件时尽可能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还可以探索农林牧相结合的功能区模式,在建设绿色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的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经济效应。

(三)论证已建堤岸的生态问题。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岸,尤其硬质堤岸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所以,应加大河湖建设中生态的科研投入与成果推广,对已建堤岸作必要的生态研究论证,可以采用一些补救修复措施,用新的理念指导河湖整治实践,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都在自然环境的怀抱里生存,多少年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上了一堂又一堂深刻的课,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不要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搞建设。在满足人类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同时也要为植物、动物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中心)

2022-12-05 □俞慧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869.html 1 3 河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enpproperty-->